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梦 《魅力中国》2013,(22):352-352,355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耙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同时它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崔艳凤 《辽宁经济》2001,(12):11-12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客体──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同时还给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客体并不完全是被动的。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环境,这是自然的人化。  2.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主体──人类。从宇宙进化的角度看,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是自然史同时又是人类的历史。人类是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作为“智能圈”和大气…  相似文献   

3.
王思滢 《魅力中国》2011,(15):387-388
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倡导“天人合一”,它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崇尚顺应自然。在人居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巧借现有的地理格局,尊重自然规律和环境现实情况。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的环境危机日益困扰人类,中西方学者发现中国传统风水理念的环保观念,可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在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十分有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我们应秉承古人风水思想中的环保理念,并吸取其科学精髓,注重以人为本,构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俞长 《魅力中国》2011,(18):83-83
在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陌生、疏离走向熟悉、亲近,自然的本真状态向人类敞开,人类以本质力量显现到自然,“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人从自然中感悟到肯定性价值,即是自然美。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面临的人地关系矛盾及解决对策构想张海峰人地关系是指以人及人类社会活动为一方,以地球表面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另一方,二者所构成的系统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大规模全面展开,人类社会对自然...  相似文献   

6.
张漫琴 《中国经贸》2009,(10):166-16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远古时代低层次的“和谐”到今天的关系失衡,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论状态,这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环境正义论看来,它们共同的缺陷在于抽象性,脱离了现实。非人类中心主义将具体的人消融在自然之中,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超越群体利益差异与对立的抽象“类主体”,是一种人类乌托邦主义。环境问题必须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得到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理性调适人与自然关系--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是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关系。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在于,人们过分强调人的创造性主体地位,夸大人的能动性作用。为了人与自然的共同生存和进化,人类应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理性地调适人与自然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强调人的主体性原则而遮蔽自然,到强调人类理性的人性观而误读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都避不开"人类中心主义"原则;而西方古典美学对自然的抛弃更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失去了和谐平衡,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如今人们认识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人类诗意生存的"林中路".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高技能的发展模式而非简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与回归,与道德建设注入新的内涵。环境道德的建设为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真正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提供观念保证。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管子的自然观。管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很实际,既不像他之前的商周之人把天作为世界的最高统帅,神圣不可侵犯,也不像后人不惜违背自然规律,争做自然的主人。认为人祈求天的庇佑从来无结果,违背自然规律却一定会受惩罚;在自然面前人类应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2.
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传统经济模式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时,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飞舞,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凸显。但是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静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越发突出。这是不考虑环境代价的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13.
对于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学者主张应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承认自然本身的权利。笔者认为,我们当然要给予生命和自然界以适当的尊重,但是适当的尊重并不等于要把自然物摆在和人类平等的位置上,自然的内在价值这个概念本身是有理论缺陷的。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都认为,电脑产业和环境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简单地说,所谓环境产业,就是要合理地调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关系。人类的早期历史曾是一部对自然无可奈何、继而又崇拜自然的历史,而以工业革命为起始的近200年的历史则演变成一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也可以说是“掠夺”自然的历史。从而,人类建立起现代的高度文明,但也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空前恶化,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人类文明的持续。对于20世纪末的人类来说,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话题,而是与吃饭同样紧迫…  相似文献   

15.
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不可逆转性,已向人类行为发出了严重的“红牌”警告。要求人类从更深层次的理论高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伦理学的建立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本文从反思人与自然、技术与环境伦理关系的角度,分析知识经济背景下环境伦理学与高新技术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管子的自然观.管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很实际,既不像他之前的商周之人把天作为世界的最高统帅,神圣不可侵犯,也不像后人不惜违背自然规律,争做自然的主人.认为人祈求天的庇佑从来无结果,违背自然规律却一定会受惩罚;在自然面前人类应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7.
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由于现代社会有限的资源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缺口巨大,导致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因此,也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学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前提。人类物种产生于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系统。作为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分析,以历史的、唯物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主张实现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逐步深化,着眼于自然与社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