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重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促进生产要素下乡的利益逻辑关系。以"城乡发展利益需求的均衡"为研究起点,沿循"利益互动-关系协调-利益普惠-格局均衡"的城乡可持续发展逻辑线,发挥市场的动力主体作用,发挥政府的服务主体作用,以社会中间层主体作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互动的发展性力量,结合"农户、农业经济组织、农村社区"等主体在生产要素下乡过程中发挥的载体面和制度保障作用,构建多主体协同的生产要素下乡利益协调机制体系,实现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利益和谐"与城乡发展均衡的格局,并在该利益机制下提出生产要素下乡促进的制度设计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益集团是具有特殊利益要求或政治主张、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策、法律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社会团体。在阶级社会中,人总是有追求自身利益的特性,由此,也就产生了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社会的利益集团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都涉及到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利益群体大规模形成后,每个利益群体…  相似文献   

3.
利益均衡下农地整治权属关系调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利益均衡下农地整治权属关系调整的发展动态,以探求适应新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属管理的新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发达国家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通过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能、强化农民的有效参与、合理评定土地价值、开展权属登记工作等权属管理手段,有效治理农地细碎化并促进农业现代化。然而,中国农地整治仍囿于以工程技术手段改造土地物理属性,对协调土地资源重配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变化重视不够,坚持以农民为核心、统筹兼顾利益主体的多元需求,是权属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研究结论:权属管理要以"人地协调"为研究理念,以实现农地整治绩效最大化为研究目标,以农民利益保护为研究核心;要从制度设计和立法层面着手探寻多元利益主体的均衡路径,并从权属管理目标、主体、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实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4.
人口结构的多元性、土地利益的复杂性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使得城市近郊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着特殊而复杂的难题。本文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应对:一是构建城郊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均衡;二是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加快构建各利益主体公平、公开、公正参与社会管理的公共平台;三是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机制,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社会自主与自我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完善社会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利益均衡。依据分配不公的现实,从公平分配的视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建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的先导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利益平衡的主导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法的向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的实施是一个在各方围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进行的土地权属调整与权益再分配的过程。由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这两项内生式缺陷,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寻找个体的权利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点,从而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出发,对广西农村土地整治发展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土地整治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流转,有利于推动指标流入方与流出方共同发展与社会福利增加。本文针对农户宅基地腾退后形成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流转,在共同、共享发展理念基础上,结合指标流转现实途径以及存在不足、利益交换机制的分析,提出指标异地流转利益平衡机制优化设计,包括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中不同区域间利益均衡、不同性质用地引发的产业利益均衡,以及不同参与主体间利益分配均衡,以实现不同区域间统筹发展、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土地利用冲突缓解机制,对于缓解区域用地矛盾和实现区域空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三方演化博弈模型、Matlab数值仿真。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冲突中的策略选择对营利性组织与农民的策略选择起决定作用;(2)治污处罚、政策补贴、土地租金、污染赔偿、额外补助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因素;(3)通过调整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关键因素,从实现绿色经济和条块化管理策略上,构建社会经济型和生态治理型的土地利用冲突缓解机制。研究结论:构建地方政府、营利性组织和农民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关系,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下的三方利益主体利益均衡,促进地方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利益主体合作,有利于缓解区域用地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9.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农民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市场经济和利益分化强化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分歧,更加刺激了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组成利益集团对政策施加影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措施。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动力问题和效益问题,其中动力要素的形成与政策供给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技术因素有关,而企业效益的获得则需引入竞争性过程管理机制,均衡利益分配机制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发展实践与政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的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和归纳法,从纵向层级和地方多元创新、部门横向协调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及经济、社会、政治生态背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及其政策演变经历了6个阶段,不同时期政策驱动力和政策目标有差别。(2)经济利益和社会矛盾打破了原有封闭性政策的平衡,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义政策创新促使形成新的政策均衡,自上而下的科层治理扩大新政策的均衡效应,两条路径往复循环促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调与政策执行效果也深刻影响政策进程。研究结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趋势,该政策体系的形成理性、有序,演变路径科学,在多方主体的多重博弈下,按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有规律、有节奏地逐步调整,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一、利益集团视角下的中国农民组织化的研究(一)谁在为农民的利益代言从国际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所有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言人——利益集团,而且农业利益集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和日本的农协。中国目前为止没有发育出农民自己的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3.
在精准扶贫、脱贫战略背景下,产业扶贫是我国开发式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现代社会是充满风险的社会,在产业扶贫多元参与的机制下,各经济利益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产业扶贫项目落实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通过对河南省XC县贫困状况与农业产业扶贫效果的了解,分析了农业产业扶贫面临的风险,并提出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参与性,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边界,构建良性互动的风险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脱贫攻坚实践中,四川省通江县根据自身作为国贫县且减贫任务重、致贫因素多、返贫风险高的特征,以破解脱贫攻坚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为导向,探索形成了农村主体利益均衡机制、产业发展多元带动机制、发展要素系统整合机制、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机制等四大具有区域特征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为当前形势下贫困地区提高扶贫绩效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实践样本。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迫切需要提高扶贫资源整合性、金融保险覆盖面、贫困主体参与度和政策措施引导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兼顾主体的多元性、互动性,强调过程的发展性、延续性,倡导利益的调和性。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期由政府垄断提供,造成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这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文化需求。基于此,将从社会治理角度切入,分别从供给主体、决策机制、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宅基地置换政策作为一项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与安排,通过重新分配权力而对主体利益获取产生重要影响。在农民以宅基地置换集中安置房,由分散居住形态向"城市化"社区集中的过程中,其他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开发商、村干部利用各自优势参与制度设计与执行争而分利,形成三个层次的利益集团博弈。在这一改革中地方政府掌握权力资源且目标多元,开发商凭借经济优势寻求政治偏袒,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获取额外收益,导致农民这一弱势利益集团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处于劣势。破解这一难题要求制度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农民利益;设立第三方监督机制,保证制度有效性和权力资源合理使用;农民提高谈判能力克服集体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17.
自2015年我国进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以来,利益分配成为关注焦点。我国制定了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土地收益分配原则,但实践中各地分配做法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现实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典型案例的分析,认为分配实践中缺乏利益均衡的思想。要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的合理有效分配,有必要引入利益均衡的思想,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构建统筹兼顾、利益均衡的收益分配机制。进而构建利益均衡分配的理论框架,提出我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利益均衡分配机制的实施路径,以期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征地补偿制度、土地出让制度引起的社会问题的经济根源以及这种制度设计对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说明了当前土地征收和出让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低价征地高价出让、高价征地低价出让等现象存在的经济根源;建立了"土地征收-出让市场联动模型",对虚拟"土地征收-出让联动市场"的特征、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及其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只要政府有以地套利的动机,这个虚拟市场就不可能存在均衡状态,并指出了维持最佳农地转用规模条件下耕地保护的成本,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策略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本文从博弈论视角分析税法中不同主体的行动,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社会下乡村的封闭治理不同,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内外多主体交融的治理。文章在分析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时触发的原生与次生性风险基础上,提出利益博弈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风险形成的天然基点,为平衡各方利益,应坚持多元利益观,构建以党为中心的多元治理风险防范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党为中心、政府重点参与、村民自治组织为中坚、村民为主体、社会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多元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乡贤主德治、政府主法治、村民主自治,党委全面领导的协同治理机制,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发掘乡村自身潜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