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经济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战略网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本文讨论了跨国公司从并购到战略网络的参与全球竞争模式的演化过程,认为战略网络的兴起和发展是适应全球经营环境的必然选择。跨国公司通过战略网络可以构筑全球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生产结构和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和信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而知识和信息的载体——知识型员工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跨国公司需要应对的是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知识型员工对于持续保持公司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相比传统的制度化的激励模式,柔性激励模式更能充分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复杂需求,也就是说,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柔性激励将成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组织的变革以及与这种变革相适应的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机制与加工贸易升级之间的关系。为了与产品内分工相适应,跨国公司调整其国际生产组织方式。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为我国加工企业提升生产能力带来了良机,对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既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又要主动学习和吸收高层级主体向其溢出的先进技术和知识。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存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通过塑造自身知识优势来获取持续国际竞争能力对跨国企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竞争优势相关理论的回顾和评述,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塑造和维持企业的知识优势是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于战略网络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战略网络思想是网络经济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与合作伙伴结成有效的战略网络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本文从产业结构、资源、组织学习及制度关系四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战略网络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就如何建立和保持基于战略网络的竞争优势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存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通过塑造自身知识优势来获取持续国际竞争能力对跨国企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竞争优势相关理论的回顾和评述,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塑造和维持企业的知识优势是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性营销策略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促销行为—品牌偏好—价格的博弈模型,研究了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竞争的营销策略与经营行为。指出,在中国市场上,各跨国公司都将近期市场份额最大化及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体战略目标,并通过营销战略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追求别具一格的竞争优势。而促销策略是树立品牌形象和培养消费者品牌偏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还指出,价格是制约消费者选择自己所偏好品牌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中国消费者相对较低的购买力限制了跨国公司品牌的销售量。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存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通过塑造自身知识优势来获取持续国际竞争能力对跨国企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竞争优势相关理论的回顾和评述,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塑造和维持企业的知识优势是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轿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种在进入管制放松后的急剧增加,不仅改变了已有的市场结构,也使长期受到抑制的需求得到充分的释放。隐藏在这一变化背后的是跨国公司控制力的增强和本土企业的边缘化。本文对"多角联盟"现象的发生进行了一个合作博弈的解释,基本结论是:(1)"多角联盟"是管制放松、双重寡头垄断的背景下,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基于能力、资源和产业链的差异而产生的相互需求的结果;(2)"多角联盟"的流行,可以使跨国公司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中国轿车产业的重新划分,国内市场的产品结构得到提升,付出的代价是本土企业在产业链竞争中将长期处于依附的境地;(3)产业组织与技术进步的协调,即从一味的保护向激励性管制的转变是遏制"多角联盟"、"中中外"等模式弊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南京制造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环境,决定其有可能成为国际制造业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在总体上尚未摆脱“跟进式”、低层次的引进模式,尚未形成自主创新的研发体系,南京制造业应依托自然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竞争战略和制度创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在服务领域的投资合作,拓展南京制造业价值链的增值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