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楼市》2011,(Z1):75-91
他们活跃在2010年,策马驰骋地产界,运筹帷幄,掌控全局。有人比喻,征战楼市犹如"华山论剑",虽然"江湖"味重了,但杀气一样凛然。声东击西,尽显英雄本色;瞒天过海,把控转变时机;女子当道,巾帼不让须眉。破茧成蝶、逆风飞翔,谁在危机中凸显转变的力量?脚踏实地、心系购房者,谁在引导楼市健康生长?力挽狂澜,屹立潮头浪尖,谁在照亮楼市前行方向?这一年,楼市几番危机,他们在逆境中突围,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寻找楼市的年度骄傲,《楼市》杂志历数这一年的风云人物,述说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2.
季菲 《楼市》2010,(11)
12年房改,楼市随着政策跌宕起伏,瞬息万变。什么时候下手买房不仅是炒房客关心的问题,普通购房者的神经也同样被政策所牵动。买房时间相距毫厘,房价可能就相差万里了。因此,什么时候买房?就成了很多人一直以来探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遂 《楼市》2010,(11)
1998~2010,时间过去了12年。按照中国人十二个生肖十二年,十二年本是一个循环的传统理念,12年,是一个轮回。如今,我们聚焦在1998~2010这12年,看看曾经演绎过的中国开发商与购房者的恩恩怨怨。12年行业扩张、地产气势恢弘;12年房价飞涨、行业痼疾膨胀。究竟发生过什么,造就了地产的辉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导致了今日楼市调控一轮涨一轮的尴尬局面?12年房改,一段风雨历程。厚重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地产百折不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长篇传记;12年路途,走得跌宕起伏。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恩怨纠缠的血汗味足足弥漫了12轮春秋。  相似文献   

4.
孙燕 《楼市》2011,(Z1):38-41
2010年的杭州楼市跌宕起伏,政府大动干戈,开发商大玩"出位",购房者大肆嘲讽。一时间,特色营销、创新产品、雷人广告、网络恶搞层出不穷,楼市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5.
《楼市》2013,(Z2):93-95
新年伊始,新一批的购房者又将前仆后继地加入买房大军,对于购房者最为关心的"最佳购房时机""最优房源选择"等问题,您有何建议?Q:过去的2012年,您对杭州楼市有怎样的总结?A:杭州楼市跌宕起伏的一年。开发商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更积极更成熟的一年。区域板块和开发商阵营进一步分化的一年。刚需当道、"用家时代"的一年。合理改善型购房需求被误伤的一年。楼市调控继续治标不治本、房价上涨的根本性原因基本没有得到解决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送别了纠结的2010年,杭州楼市的年历翻到了2011年,房市在新年的走向也变得扑朔迷离。而对于已经开启的2011年,购房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方面,惊喜于买方可选择余地的增大(至少7万套新房源上市);一方面,房价高企、限购延期、信贷紧缩……众多待解的谜团笼罩在购房者头上。但是,不管怎么说,板块轮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楼市大环境如何跌宕起伏,市场都离不开不间断的热点板块的推动。站在2011年这个楼市的十字路口,如何把握未来楼市的突破方向,购买到合心意的楼盘是购房者关心的重中之重。也许通过对2011年杭州楼市各热点板块的分析,能让普通购房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2004年至2006年两年中,为了稳定房价,政府频频出台各类调控政策,楼市历经考验。无数买房人在楼市大潮中跌宕起伏。大浪淘沙之后,必然是“去伪存真”,买房人的心态历经一次次的洗礼,变得更加健康和成熟。这对楼市的健康发展是好事。以下《楼市》记录的是一位买房人在2004—2006年的买房经历,也代表了无数个购房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肖红 《楼市》2007,(Z2)
经过十年发展,杭州城市在“一主三副六组团”大格局规划的引导下逐渐成形。从2006《楼市》秋季楼盘图上可以看出,主城区已经逐渐扩大至三墩、城北、九堡、滨江一带。2007年,谁将在楼市舞台上唱主角?谁将率先形成新的房产消费“沸点”?近几期《楼市》将连续推出寻找2007楼市新沸点的报道,以期给购房者一个新年购房消费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楼市和房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回顾2010年,中国楼市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可谓波动频频、亦悲亦喜、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展望2011,有人说将是中国楼市的"崩盘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房价将下跌20%,当然,"2011年房价依然要上涨"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0.
2012地产锐词     
《楼市》2013,(Z1):39
如果把2012年的楼市比作一出戏,那么过程中跌宕起伏、百转千回、苦尽甘来。我们安稳度过了世界末日,但楼市的"2012"却给我们留下来了许多的惊吓、惊喜、惊艳。开发商、购房者、经纪人,一张张表情丰富的脸串联起一个精彩的2012……  相似文献   

11.
从2004年到2008年,每一幕楼市大剧旁都有一个热点的注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需求的不断转换,杭州楼市的热点区域在过去4年中频繁切换。4年的板块轮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楼市大环境如何跌宕起伏,热点板块在政策推动和市场追捧下,依然表现活跃。那么,在城西、滨江等各领风骚几年之后,2008年又会是谁的天下?  相似文献   

12.
金筱 《楼市》2007,(23)
眼看2007年楼市要在平稳中度过,但到了冬季却有些"晚节不保",深圳楼市抗不住率先跳水了。接着,上海、广州等地纷纷出现购房者持币观望的苗头,而处于火热中的杭州也察觉到了些许。深圳等地的今天是不是杭州的明天?楼市的跳水要多久才在杭州显现?一时间,无数的问号涌上购房者的心头,观望的势头开始蔓延……  相似文献   

13.
《楼市》2014,(16)
正5月23日、6月30日。这是顺发·恒园两个值得铭记的日期,同时,也是杭州楼市值得铭记的日期。这是杭州楼市上半年普遍惨淡的行情下,看似极其平凡的日子,却在两个晚上,上演了不平凡的场景——"我们刚拿到预售证,不知道购房者们从哪里得到消息,当天晚上连夜就在售楼部门口集中,我们也只好连夜开盘。"顺发·恒园售楼部的置业顾问回忆起那天晚上漏夜排队的场景,历历在目——这是2014年寒意最深的楼市中,少有的热销场景。  相似文献   

14.
近期上海楼市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对于开发商和抄房者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回暖的楼市救了开发商,也救了GDP。但是攀升的房价苦了自住性、改善性的购房者,不少购房者奋不顾身追涨入市,在一两个月里,又平添了多少个“房奴”,人们不禁要问:谁来拯救购房者?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0月底,以"理性发展,宜业宜居"为主题的"2014汕头房地产展示展销会"在汕头林百欣会展中心室外广场隆重举行。作为汕头房地产和楼市趋势的风向标,本次展会汇集了11家开发商18个楼盘。记者了解到,随着央行新政推出,将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一些变化。在全国楼市冷淡之下的汕头楼市将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购房者又将怎样看待当前楼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多家房地产开发商及购房者。  相似文献   

16.
萧琴  金阳 《楼市》2009,(15)
"成交量井喷"、"房价飞涨"、"投资性购房比例攀升"……2009年的杭州楼市在经历此景之时,二套房贷"严控令"也紧随其后呼啸而至。其实,该幕场景早在2007年就曾上演,那时,市场急速直下进入长达一年的"寒冬"。如今,距离杭州此次的二套房贷政策再从严已有一个月之久,市场虽略显疲态,但2007年楼市急转直下的历史却未见重演。同样的政策调控市场,缘何会有不同反应?此一时彼一时,购房者又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7.
楼市什么时候回暖?笔者认为,眼下的楼市,回暖并不是开发商或购房者单方所能决定的,一定是双方博弈的结果,而两种力量的平衡点就是楼市底部。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买卖双方的共赢。然而,在房地产行业,多数开发商往往最大限度地把升值预期套现,拿走利润而把风险留给购房者(尤其是商业地产和投资型住宅)。这种行为导致了楼市买卖双方的对立。所以,当楼市低迷、  相似文献   

18.
萧琴 《楼市》2011,(Z1):34-37
不荒诞,没狰狞,是调侃,更符合当下最有人气的流行语"给力"。迈入2011,回首2010,给力的事情里实在少不了关于楼市的话题。如果把2010年楼市比作一出戏,那么它注定跌宕起伏、百转千回、亦悲亦喜。从年初楼市的"艳阳高照"到新"国十条"、新"国五条"、加息、限购等一系列"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拳出击。这一年,我们一起作出了许多给力的决定,无论政府、开发商还是购房者。以下盘点,只为记录这个刚走过的悲喜交加充满余味的"楼市2010"。  相似文献   

19.
季菲  陈鑫  吴丹  孙燕  萧琴 《楼市》2011,(Z2):39-43
每个板块的发展,离不开对之钟爱的购房者,也离不开为之深耕的开发商。2011年各板块供应有差,优势有别,购房者对哪些板块更为看好?开发商对各自楼盘所在板块的发展有无信心?《楼市》杂志兵分九路,对各板块的意向购房者及板块内重点项目的开发商进行调查,窥探其新年心态。  相似文献   

20.
陈菊 《房地产导刊》2008,(1X):86-87
<正>看楼市,不要只盯着房价,还要看到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这才是2007年最大的亮点。2007年的广州楼市跌宕起伏,可谓冰火两重天。如何看待这一年广州房地产的发展?企业又如何在变化中生存和发展?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广州市房地产协会名誉会长陈敦林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