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刘海霞 《商场现代化》2010,(15):176-176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指出了我国农民素质欠佳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农村中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强技能的人都流向了城市,留守农民劳动力素质不高,受教育的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缺乏现代意识,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由谁来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放在优先位置,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完整农村金融体系,通过新型农民的培养,让留守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和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商》2015,(11)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建设的重要主体。培养出有素质、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民素质还无法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提升的进程,因此对农民进行文化素养的培训十分有必要。现针对兴仁县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素养的培训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齐英乔 《中国市场》2010,(26):141-141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极大地限制了农民潜力的发挥。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速度。只有认清阻碍农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加以解决,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针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强化对农民的农业职业技术...  相似文献   

6.
张严超 《中国市场》2007,(44):104-10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我国目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民素质不甚理想。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兴海 《中国市场》2007,(14):38-39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红贤 《商场现代化》2009,(19):186-188
文章简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定义了新型农民,以广西玉林市为实例,说明农民是培训的主要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和主力军,以及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践行者。文章又以大量事实说明广西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存在七方面问题,并认为新型农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力量,因此提出培育新型农民是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并提出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供销商情》2006,(4):24-2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而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重要的是培养一批知识化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2005年初,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l00个县(市、区、旗、师)作为试点县,  相似文献   

11.
董娜 《北方经贸》2012,(6):57+60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黑龙江省政府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本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及作用,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有效地为三农服务,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但由于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资源配置失衡、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模式与培养新型农民的标准相脱节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进程。这就需要农村职业院校面对新形势及时进行调整,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从传统农业专业课程内容向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农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民的优劣直接关系我国农业基础的好坏。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对改变农村现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和谐社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民社区建设,是鹤壁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鹤壁市建设新型农民社区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农民自愿;全面提升社区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社区管理;充分实现社区居民就业;建立农民社区基本保障制度;维护农民的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15.
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落脚到新型农民的培养上,都要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的有效措施1、大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一是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  相似文献   

16.
侯新生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0):105-106
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而新型农民的培养需要国家、社会与农民自身共同努力,领会新型农民的内涵以及构建合适的农民评估体系可以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勾勒出的崭新画卷。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因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围绕这个主体,如何从重点环节上进行把握、规划,培育新型农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文章。要作好这篇大文章,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培育,就成为首要的核心问题。因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人的素质就决定了最终的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不能实现传统农夫向现代农民的转变,那么,新农村的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是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只有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素质有良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8.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是强农、富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但依然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约了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有关科技的投入,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有待于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深入探讨构建和谐农村问题,明确了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分析当前农民素质中存在的不和谐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