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全面发展使其具备多平台属性,网民数的持续增长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马鞍山市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文化产业营销网络方阵,采取多种网络营销手段,整合多种媒体以进行互动传播,激发城市群体营销活力,提升城市营销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深度挖掘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价值,整合文化资源,促进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大发展,需要加强文化产业意识,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做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做大孙子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广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渗入了大量文化因素的新型广场。文化广场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能够启动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市场载体。文化广场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有利于聚拢资金;有利于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的大部分门类区域文化产业;可以挖掘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能够有力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理学文化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发展理学文化产业意义重大。福建三明是三大理学家的诞生地,拥有国内其它地区所不具有的独特文化资源和地缘条件。发展理学文化产业必须充分发挥理学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三明应充分利用三大理学家诞生地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扬长避短,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理学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5.
镇江市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对镇江旅游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剖析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原因,并提出应从理顺运行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创新营销手段、完善配套设施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大力发展镇江旅游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
民营文化产业是推动吉林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要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文化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通过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破除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特色民营文化企业,助推民营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相似文献   

7.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是文化资源丰富;劣势是文化企业小与散;泉州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外在挑战是文化资源被共享和文化产业激烈竞争,内在挑战是泉州许多市民逐渐淡忘泉州文化的人文州直;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机会得益于实施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和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政府一企业一社会”分工协作,不断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8.
基于泛资源观的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是以大型文化企业为龙头,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产业集群载体,在挖掘顾客隐性需求的基础上,整合产业内外资源,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整合泛资源。政府应通过构建宽松的制度环境,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扶持,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进程的加快,文化贸易变得日益重要。制约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观念定位落后、缺乏主体、政府扶持对外文化贸易的相关政策不到位以及运作机制上的制约。保持经济时持续健康发展是一国文化发达的基础,借鉴和创新是一国文化资源丰厚的保证,转变观念是发展文化贸易的前提,建立完整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法律体系是发展文化贸易的制度环境,同时要按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对国内的文化产品进行精加工,引进国外先进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产业与网络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兴起的网络文化产业和网络消费具有产消活动无时空限制、个性化和共享性突出、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增、市场化程度极高、产消群体规模庞大等显著特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促进网络消费,应以内容产业为核心,建立强大的网络文化生产平台,开发网络文化生产与管理技术,培养网络文化生产与管理人才,加大对网络文化产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构建网络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评价考核体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有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是有进一步发展满族文化产业的条件和能力的。从运用SWOT分析法的分析结果来看,辽宁省发展满族文化产业既存在着优势和劣势,也有机遇和挑战。发展辽宁省满族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完善辽宁省满族文化产业政策,调整满族文化产业结构,制定满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增强满族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满族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2.
株洲市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作为宝贵的旅游开发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目前已制定了《株洲市宗教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宗教文化旅游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活动推动株洲旅游业的发展。但宗教旅游资源利用条件不够完备,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整体不均衡,宗教文化旅游辐射力度不强。应突出"主题",挖掘"特色",打造"品牌";加强旅游资源的多方整合;注重多方面的"人才培养",提高寺观内在引力。  相似文献   

13.
品牌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品牌资源的整合始于品牌命名,整合的关键在于产品与品牌形象的一致。影视剧作品、动漫作品、传统文化作品等文化产业中有丰富的可供企业选择的资源;此外,品牌授权也可以成为企业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14.
优化我国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高效的运作模式,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文化资源配置日益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因此,应归纳总结西方文化资源配置的新特点,挖掘我国文化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西方文化资源配置的经验来整合我国文化产业资源,提高我国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5.
陕西祭祀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是陕西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但目前开发很不到位。应该通过陕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充分参与,大力宣传营销,努力打造陕西祭祀文化产业的品牌,从而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向"文化强省"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6.
泉州拥有大量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源大市,但目前不是文化产业强市.究其原因,是泉州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泉州要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分工协作,齐心协力,全方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有着丰富的遗址、山水、宗教、工商、名士、戏曲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国家中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和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层面实施统筹发展、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旅游文化名城的秦皇岛,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在党中央大力提倡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只有依托现有旅游、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创立发展特色品牌性的大型文化活动精品;努力谋求文化和科技融合,从而促进文化产业资源化向创意化转化;挖掘濒危文化遗产,使之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树立人才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才能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之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盐文化产业完善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有着辩证的关系,相互之间都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并且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盐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国家及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现有助于盐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开展.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发挥盐文化产业的多样价值,不仅有利于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迅速普及,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数据加速了全球范围内企业营销创新,大数据企业网络营销运作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企业如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更加有效地对接精准数据,缺乏系统的营销理论总结与指导。本文以零售商品型企业为例,以B2C网络营销方式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整合企业内部D-C-D影响组合框架,从客户关系管理CRM营销理论的角度论证如何对接应用大数据。文章采用研究文献资料、实际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推导提出大数据与B2C网络精准营销对接线性流程图模型、大数据与B2C网络精准营销对接模型构想,提出和论证了大数据在精准营销中对接应用理论,将大数据产生的数据价值转化为企业的商业价值。本文分析论证如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大数据有效对接,为大数据的企业网络精准营销建立营销对接理论探索,对于企业营销具有现实的商业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