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怎样防范金融诈骗案件庞人和金融诈骗案件是指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等手段,直接从金融机构中骗取资金或有关信用文书的行为。近两年来,金融诈骗案件屡屡发生并有急剧上升的趋势。它不但严重地损害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誉,...  相似文献   

2.
李钢 《现代金融》2002,(3):43-43
金融诈骗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方法,骗取金融机构和单位、个人的财产或信用,致使金融秩序遭到破坏的犯罪行为。在目前各类经济诈骗案件中,金融诈骗所占比重最高,不仅涉案金额多,而且损失追缴困难,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当大,严重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权利,危及着金融安全,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几年来,虽然有关部门严密防范,并采取措施严厉打击,但各类金融诈骗案件仍然时有发生,而且屡得逞,造成的损失与破坏越来越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刑事诈骗是民事欺诈中的严重部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刑事诈骗的行为类型多样,具体构造也存在一定差异,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应结合诈骗行为的具体构造展开。交易型诈骗中,作为交易对价的基础事实是否存在对于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具有决定意义。使用型诈骗的场合,应重视对行为人取得财物后的用途和资金走向的考察,以确定非法占有目的是否成立。财物用途和资金走向无法查清的案件,不能简单地认为属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资格型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应同时考虑行为人是否具有特定资格以及财物的具体用途。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区分还要注意欺诈事实是否属于核心或者主要事实以及欺诈程度等。  相似文献   

4.
金融诈骗是一种以金融机构作为犯罪对象,以非法占有国家资金为目的,用虚构事实、隐瞒真象的方法骗取较大金额资金或盗用银行名义进行诓骗的违法活动。金融诈骗活动严重侵害我国的社会主义财产所有权关系,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败坏银行的信誉,必须严惩。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金融诈骗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诈骗手段多样化。随着改  相似文献   

5.
徐小俊 《现代金融》2013,(10):45-46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金融诈骗案件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智能化的特点,犯罪分子广泛利用固定电话、手机短信、网络QQ等通讯工具发送虚假信息,诱骗受害人转移资金,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这种方式具有投入小、受众广、隐蔽性强、资金转移快、惩罚成本低等特点,让许多老百姓深受其害,银行防范成本增加,警方侦察也难以入手。笔者结合本人近年来的大堂工作经验,对防范此类诈骗案件发生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用卡诈骗罪是以信用卡作为犯罪工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犯罪,信用卡诈骗罪已成为严重的金融犯罪之一。本文主要从信用卡诈骗罪的定义着手,分析信用卡诈骗罪的特征并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情况对立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浅谈银行票据诈骗新动向及其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票据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银行票据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犯罪行为。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银行票据诈骗的行为也日趋猖獗.范围不断扩大.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和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简要谈谈当前银行票据诈骗的新动向及其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所有金融诈骗罪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以客观推定主观,以非法占有目的为主观要件。不同点在于对“非法占有”的界定,对不同的金融诈骗所要求的推定之“基础事实”也应不同,但均应具备推定的常态联系性和可反驳性。在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间具有常态联系的基础上,允许并保障被告人的反驳权,如果其不能提供证据或提供的证据不能使法官对待证事实产生任何合理怀疑,方能认定推定成立。  相似文献   

9.
金融诈骗是以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和破坏金融秩序的一种犯罪行为,其特点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金融诈骗作案的手法具有狡诈隐蔽的特点,其行为对银行危害很大。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预防金融诈骗犯罪是“三防一保”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认真地研究金融诈骗犯罪的类型特点,找出规律性,努力做好防范工作。一、当前金融诈骗的主要类型特点金融诈骗种类较多,归纳起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类形特点:(一)以引资为名,私刻银行印鉴,伪造银行单证、咨信证明,骗取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资金。(二…  相似文献   

10.
金融诈骗的特征与对策黄造坤几年来,金融诈骗案件屡屡发生,不仅对国家资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有的已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综合分析金融诈骗的主要特征和作案方法,研究案件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对于及时打击和有效防范金融诈骗都是非常必要的。一、金融诈骗犯罪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从近期金融系统发生的票据诈骗、贷款诈骗、金融凭证诈骗、信用卡诈骗及窥视储户密码支取客户资金诈骗和存折(信用卡)调包诈骗等案件看,诈骗犯罪手段越来越智能化和集团化,使基层行防范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堵截金融诈骗案件,防化金融风险是金融部门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金融诈骗案件频发的问题,中国工商银行北京西客站支行为避免客户资产损失,把防范堵截诈骗案件作为金融服务的一件大事,狠抓宣传教育及培训,积极探索防范堵截诈骗的规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金融诈骗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违反金融法律法规,进行欺诈,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秩序,致使国家、社会或公民的利益遭受重大危害的行为。作为金融诈骗犯罪的伴生物,洗钱的情况往往因此而发生。本文拟结合2006年四川省发生的系列金融诈骗案件,分析我国金融诈骗案件中洗钱行为的主要特点,阐释金融机构反洗钱的制约因素以及应对防范之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种金融诈骗案件有增无减,且诈骗种类繁多,作案手段日趋高明,这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也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防范和控制风险,现举几种常见的诈骗类型供大家在操作中多加防范。  相似文献   

15.
金融诈骗现象透析●张崇斌康增录帖俊峰七八年前就有专家预言: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和金融体制新旧交替,中国将成为金融欺诈和侵害的主要目标。据有关方面显示,当前我国金融诈骗日趋猖獗,危害日益严重。金融诈骗若干特点一是案件所占比例高、案值大。金融诈骗的案件动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金融诈骗案件特别是重大金融诈骗案件不断发生,已成为经济犯罪的一大趋势,"周明荣案件"就是典型的一例。其涉案金额之多,涉及面之广,损失之大,影响之深,无不令人震惊。"周案"的发生,再度向社会和金融界警示:防范金融诈骗已到了何等关键的时刻!对此,本文谈一点拙见。一、当前金融诈骗的表现形式1.以高利为诱饵。社会少数不法分子为了达到骗取资金的目的,总是采用各种手段引诱、拉拢、腐蚀银行工作人员,使之上当受骗。一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采取预付部分高息、并承诺到期还本付息(高息)的  相似文献   

17.
陈健 《现代金融》2013,(10):35-36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呈现出涉案金额大、数量多的持续上升趋势,给银行稳健经营和维护客户资金安全带来极大风险。如何防范金融诈骗,提高银行业整体防控能力,保障银行资金安全,是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诈骗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银行业在金融诈骗案件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员工教育、关注重点环节、部门整体联动、落实责任追究、加强营业网点诈骗案件防控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使用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近年来,随着信用卡的推广普及,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案件也日益增多。据统计,在一些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9.
银行是支付结算和管理清算的中介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管理支付结算,保障支付结算活动的正常运行,银行会计结算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联系资金和经济的纽带,它按照经济往来合理组织,准确及时、安全办理结算事项,结算工作是银行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窗口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始终是银行经营管理和安全防范的重点,当前,金融诈骗案件和金融部门工作人员内部做案时有发生,银行经营风险不断加大,笔者对近期发生在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诈骗案件分析后发现,其中的大部分案件是利用银行结算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因此,为使农业发展银行的会计结算资金安全运行、有效使用,防范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会计结算管理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民间借贷发轫于民间,其建立在个体信用基础之上,这种基于血缘、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的个体信用容易监督,具有稳定性但不具有成长性。非法集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虚假宣传的欺骗方法向不特定社会公众集资的犯罪行为。在我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高利转贷等相关联罪名均被列入非法集资。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刑事纠纷交织在一起,使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难以准确判断,因此,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刑民交叉案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杂症",回答这个现实问题,会受到如金融机构、市场、监管机构、公安机关、司法裁判机构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交叉案件现象、交叉案件实体法律关系研究、交叉案件程序处理方式研究、交叉案件裁判研究四方面展开,归纳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刑民交叉案件的法律要点和裁判要旨,形成判断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司法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