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内涵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保荐人制度作为我国证券发行制度改革的产物,对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行保荐人制度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以及"琼花事件"等保荐人丑闻事件所反映出来的现行保荐人制度的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保荐人制度制度效应的发挥。因此,我国保荐人制度的有效制度设计应当坚持在准确确定保荐人制度的价值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立法设计。  相似文献   

3.
论制度结构和制度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是影响经济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把制度理解为一个自我维系、动态演化的系统,该系统由许多具体的制度子系统构成。制度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特性,即各种具体的制度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层次性与相关性。制度系统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制度系统的均衡,制度的均衡在本质上说是其结构的均衡。  相似文献   

4.
制度是为一定阶段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设立的一些规则。如果制度创新成本小于潜在的制度收益,制度改革就有可能发生。从一次制度创新到另一次制度创新,中间总有一段制度稳定的时期,则为制度均衡。从制度创新成本和潜在的收益来分析一种制度的均衡和我国制度变革的原因为该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产权和政府与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安排是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形成的主要制度环境因素,现行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取得明显制度绩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制度缺陷.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必须围绕资源配置、激励、约束、风险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土地管理部门为纽带、多部门协调的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健全土地储备收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相关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制度、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可确立人们行为选择的基本规则,形成社会经济活动的激励结构,有效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创造合作效益。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包括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习俗习惯和意识形态在内的非正式制度是社会约束体系的重要构成,它既是正式制度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又是正式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补充和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中国经济改革正确路径的选择和经济发展正确方向的确立,都与非正式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制度,就信息意义上看,等价于一种信息替换机制。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必须涉及信息空隙问题。制度的外延性、内涵性缺陷的存在,使制度未能实现完全、充分的信息替换功能,由此出现制度性风险。正是此类制度性风险推动着制度不断变迁,使制度形式日趋精微化,以期完成信息更有效完全的替换。制度的外延性缺陷推动制度的外延性变迁,即制度扩展;制度的内涵性缺陷促使制度的内涵性变迁,即制度演进。制度演进是一个路径依赖和路径歧异并存,由简单粗陋到复杂精微,再到更高层次的简单粗陋的不断累进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条件和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制性制度变迁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和破坏力,改革者在实践中应分析这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基本条件和必须的制度环境,按照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一般运行原则做出决策。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典型的强制性变迁,对其实施过程的分析可以给予我们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9.
制度非均衡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实中,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态,主要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供给过剩,而这二往往是同时并存的。制度非均衡的作用是双重的,它有不利于效率和公平的一面,也有可能促进制度向有效率和公平的方向变迁。本首先回顾了有关制度非均衡理论研究的进展,然后在对制度需求理论修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制度非均衡的涵义、分类、成因、效应以及消除制度非均衡不利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关于中国改革30年经济增长原因的解释,认为改革启动后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的动力源于经济主体的制度外行为,并通过对经济理论中关于制度、行为主体行为的重新审视,尝试将制度外行为作为变量解释制度变迁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现行破产制度适用范围过窄,扩大破产制度适用范围至自然人和非法人团体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时要注意破产立法主义的选择、破产财产的范围和自由财产制度、破产免责制度、人格破产与复权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上对金融自由与制度辩证关系予以分析,得出金融制度与自由相结合是金融自由充分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的结论。并进一步以香港金融制度为例证对所作的理论分析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国家金融制度变迁的制度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制度与一国经济过行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和互动关系。工业化国家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变革金融制度以协调与金融的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制度需求是推动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然而。制度需求主体总是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场”之中,“场”力不可忽视,个体表现出来的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他的选择。本文在“经济人”与“社会人”相统一的假设前提下,分析“场”以及个体的场依存性大小对制度需求者的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制度变迁的速度和绩效。  相似文献   

15.
现行破产制度适用范围过窄,扩大破产制度适用范围至自然人和非法人团体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时要注意破产立法主义的选择、破产财产的范围和自由财产制度、破产免责制度、人格破产与复权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监管的制度稀缺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度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好的制度具备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激励和约束四大功能。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制度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当前我国的银行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监管制度短缺性风险。本文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立风险性监管制度、激励型监管制度、规范监管操作和监管行为、建立金融监管的再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监管制度创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制度对于宏观经济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分析制度变迁的过程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由增量扩张逐渐转变为结构性调整,对于制度变迁的研究应集中于中国当前各项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由制度变迁差异所导致的现象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西方既有的制度体系和制度价值理念具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人类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的制度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制度化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源于其内蕴的制度理性、制度自洽、制度能力、制度正义、制度创新等制度特性,这些制度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合理性、正当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澄清制度的概念、制度变迁的研究层次是进行制度分析的前提。制度是博弈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组织也是一种制度。制度变迁的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制度安排、组织、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制度被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文章通过考察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形成的制度环境,探讨了现行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制度绩效与制度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思路,并就现阶段的改革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