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金融危机对美国对外贸易、贸易收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危机通过对美国进口的抑制作用和对美国出口的刺激作用,改变美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金融危机对美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将首先传导到美国的贸易收支账户,收缩美国的贸易逆差。美国贸易逆差的收缩将传导到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美国的经济增长。所以,美国正在通过对外贸易输出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五大变化:美国积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但热情正在减退;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向区域或双边优惠贸易安排;美国汇率政策从无为到向其他国家施压的转变;为满足国内利益集团需要美国高举公平贸易大旗;美国对外国直接投资进入美国持谨慎的怀疑态度。但这五大变化中有不变的因子,这不变的因子就是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经济自由化。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了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贸易自由化既是美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念,也是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市场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贸易结构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地区、形态和商品结构上。 从地区结构来说,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亚太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引起了许多国家贸易重心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对外贸易的重心已从欧洲转向亚太地区。1993年,美亚双向商品贸易总额连续第二年超过美欧双向贸易总额。前者为3610亿美元。后者为2390亿美元。当年美国对亚太出口额为1316亿美元,占美出口总额的30%;从亚太的进口额为2296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41%。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商品竞争力及国民就业等因素,开始实行不同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这种贸易政策不仅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同时对中国开放式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阻碍。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实行的一系列无论是退出TPP还是宣称要对中国所有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45%的关税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对外经济和全球贸易自由化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以美国特朗普政府新贸易保护政策为主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寻求中国对外经济的新思路,为中国在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开展对外贸易提出合理对策,为中国乃至世界自由贸易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融入自由和开放的世界贸易所作出的承诺和表现,使我们确信贸易自由化是实现自身和世界繁荣的最佳路径,然而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历程中,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间断过,并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美国出台的最新官方材料,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为我们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贸易自由化将是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多轨制将成为美国今后解决对外贸易问题的基本方式;未来美国对外贸易政策重点将是拆除国外服务贸易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扩大出口,将高科技产品作为促进出口的核心要素;中国、印度、中关洲五国一多米尼加共和国自由贸易区(CAFTA—DR)、中东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点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7.
魏姝 《WTO经济导刊》2006,(10):39-39
在哥伦比亚政府同意对美国进口牛肉取消所有与疯牛病有关的限制措施的几天后,美国总统布什于8月24日通知国会表示,他将正式与哥伦比亚签署贸易自由化协定。除了一些与农业贸易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之外,两国间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协定谈判主要集中在今年年初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经济向全球化迈进,形成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扩大化理念;而各国资源优劣势不同,对外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又要求参与全球贸易的世界各国合理配置资源、分工合作,逐渐形成区域经济联盟。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以及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视角下,该如何看待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以及中国应该如何权衡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两者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全球经济贸易的便利,促进中国经济稳定、良好地发展,在与各国的经济贸易中取得双赢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家,内需有较强的增长趋势,对我国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美国需要我国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满足国内一部分需求,稳定物价;我国也需要从美国进口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提高国内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两国互补性很强.但是,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两国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同时,我国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下文也证实了美国只对我国施压是解决不了两国贸易失衡问题的,这需要两国共同努力,平等协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丹丹 《商业科技》2014,(21):31-32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以及第二大贸易强国,我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但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并且我国所遭遇到的对外贸易摩擦也逐渐的增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中外贸易争端进行了研究,并且针对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Since 2002, China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has been keeping a20% growth for 4 consecutive years, listed the 3rd in the world.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of P. R. China has promulgated the 2005 for eign trade situation of China.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 surmounted US$1 trillion in 2004, and reached up to US$1.42 trillion in 2005, with a growth rate of 23.2%,which was 2.8 times the number of 2001,the beginning of the period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The export was US$762billion, with a growth rate of 28.4%; the import was US$660.12 billion, with a growth rate of 17.6%.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1547.4亿美元,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对外贸易额平均每年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更是达到了21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贸易大国地位却蕴藏着脆弱的基础,例如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出口商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等等。我国是贸易大国的同时又是贸易弱国。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以前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目标。文章提出了中国贸易强国之路,即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3.
贸易引力模型作为研究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一个理论方法,近年来相应的理论模型随着贸易的实践演变有了相应的扩展.我国目前贸易自由化进程取得非常大的成果,而且未来还有更加积极的开放措施.到2005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对于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的探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借助近年来在贸易流量分析方面运用十分广泛的引力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对中国与15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贸易结构已经从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导的产业间贸易转化为产品差异化为动因的产业内贸易,而且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制度安排(FTA)对贸易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对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是其实体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外部反映,美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不断提高是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深层次根源。服务业所占比重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了美国对制造业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也大大削弱了其产品出口能力。与服务业所占比重提高相伴随的是制造业向海外的转移,而这种产业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贸易逆差。本文进一步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了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5.
尽管外需仍然疲软,但2011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仍然创下新高,进出口200强的上榜门槛也"水涨船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不断内迁使得2011年中国外贸版图发生了巨大改变,中西部地区将成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H-M效应的模型,分析H-M效应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就该模型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变化的解释能力进行验证,结果表明H-M效应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1986-2005年的数据分别估算了美国商品和服务品进出口收入弹性系数。估算结果显示,与商品进出口收入弹性系数相反,美国服务出口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进口的收入弹性系数。为了探讨服务贸易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影响,应用基于H-M效应的模型分析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其经常账户赤字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ch of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rade liberalization focuses on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trade on aggregate economic indicators, such as the growth in GDP per capita. Although there is a general recognition that trade benefits consumers,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that estimates the direct impact of increased trade on U.S. consumers. We take broad measure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from three authoritative studies and apply economic principles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increased trade on the income of U.S. households. We find, for example, that U.S. households gained about $2,500 in 2002 from increased trade, or the equivalent of almost six percent of the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in that year. We believe these results should be given weight in the ongoing debate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JEL Classification F130,F140  相似文献   

18.
美国贸易逆差以及主要由贸易逆差造成的经常帐户赤字已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美国贸易逆差产生原因的解释众多,本文以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美国储蓄不足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的结论。美国国内储蓄不足导致外国资本的流入。外国资本一方面为美国提供了购买力,补充了美国的储蓄,另一方面,美国可用外国提供的购买力进口产品,满足自己的需求。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其储蓄不足的结果。从全球视角出发,其他国家的储蓄增加,为美国补充了储蓄,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认识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可以更有利地支撑美国贸易逆差与中国对其贸易顺差没有根本联系的观点,及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美国贸易逆差根本原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The U.S.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two noteworthy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Externally,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deficit in the merchandise account along with a simultaneously rising service account surplus. And domestically, the GDP share of the service sectors has been growing at a faster rate relative to the goods secto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est the proposition that much of the asymmetry in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erchandise and the service accounts can be explained (1) in terms of income and price elasticity differentials and (2) in terms of relative growth of the service sectors. Results from estimated import and export demand functions for merchandise and service trades and from sectoral analysis of the U.S. economy seem to support the above proposition. The main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that: (1) domestically,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facilitate current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by eliminating market distortions and rigidities and (2) externally, it should expand on the initiatives taken during the Uruguay Round and drive the WTO toward a full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 ser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