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五二年,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专门讲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紧接着,斯大林又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三点:一、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来的,这个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长期以来,不少教材和论文在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时,一般引证斯大林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31页。)对这个表述流行的解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包括“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两个内容。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买方市场,以社会需要作为生产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正> 一、基本建设讲求经济效果的国民经济意义社会主义工业的基本建设,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有计划地扩大再生产.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以满足全体人民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必须不断地扩大再生产,逐步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经济学界大多数同志都同意斯大林同志的表述,即“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认为这个表述的基本精神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但是,对这个表述的内涵,却有不同的理解。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包括四  相似文献   

6.
<正> 读了《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上刊登的张朝尊同志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内涵”),觉得这的确是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也愿意就此发表一些看法,和同志们共同研究。一如何理解斯大林同志的表述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如何理解斯大林的这段话?我的理解是:第一,斯大林对社会  相似文献   

7.
当前,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理论”的讨论,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对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斯大林提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这本来是很容易理解的极普通的道理,但为什么有些同志却反而不能接受呢?建国以来,由于我们套用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  相似文献   

8.
<正> 学术界长期流行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我认为,对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的生产目的来说,这是一个主要方面;此外,还要包括:局部地只是为了本企业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明确这一点,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七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述的缺陷。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科学表述应力:“满足每一位公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最后,又简要区分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共产主义生产目的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基本建设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基本建设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安排基本建设计划时,应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过去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和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基本建设生产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因而,基本建设战线拉得过长,投资效果很差。这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一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指的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上的项目过多,超过了国家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供应的可能性,使大量工程处于在建阶段,不能充分发挥投资效果。目前,全国在建工程项目的投资数额很大,按一九七九年的投资规模计算,即使今后不投资建设新项目,现有的项目,还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建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力争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并在此基础上使城乡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长,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必须按照“十二大”的精神,统筹安排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  相似文献   

12.
<正> 消费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为什么要开展对这门经济学科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这是经济学界关心的一个重要题目。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理论界却忽视了对消费领域的研究,认为生产消费,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行为;而作为个人消费,只是执行生活的职能,并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因而,把消费领域的研究完全排除在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范围之外。加之林彪、“四人帮”横行十年,推行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把人民的消费斥之为福利主义和修正主义,大张挞伐。消费经济更无人敢于研究和探索。我国是一个有九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满足需要,归根到底,就是要满足九亿人民的消费需要。否定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变质。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工业企业生产的目的是用人力、物力的合理消耗而取得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工业生产的过程即C+V+M的过程。产品的取得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消费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最终构成产品实体。并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记账、算账、报账,  相似文献   

14.
本刊这一期发表的于光远同志的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目标只应该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产人民需要的最终产品”,因此,“在计划和安排整个社会生产的时候应该从增产最终产品出发”,并且“要以最终产品增产的状况作为衡量整个经济工作成绩的尺度”。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提出的问题有重要的实际的意义。探讨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在经济工作中的流毒,统一对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认识,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探讨清楚这些问题,也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党性,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今后,我们准备围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运用和“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理论”等问题,开展学术讨论。欢迎广大的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建设一个高度物质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两个文明”要靠发展中的人去建设,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确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的新战略与我国现行的战略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  相似文献   

16.
<正> 所有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在理论上承认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及其成员不断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但是在实践中,有些人却往往发生背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倾向。例如: (1)为生产而生产。既不顾及自己的生产品是否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更不考虑它们是否满足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需要。 (2)只是为了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不顾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使  相似文献   

18.
工资与物价挂钩是近来大家关心的问题。经济学界和物价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讨论。现就有关问题谈点看法,并就教于同志们。 一、工资与物价挂钩的重要性 实行工资与物价挂钩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必须对国民收入范畴进行重新考察用什么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指标,才能准确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这是经济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计划工作的实践中,我们采取了“总产值”和“净产值”并用、互为补充的指标。在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中,许多同志又提出了“最终产品产值”的统计指标。但是,由于这些指标只是局限在物质生产部门,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情况。最近有的同志主张采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它包括相当于我们原先的国民收入的部分,即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净产值;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如科学研究、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娱乐旅游、  相似文献   

20.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几年党和政府作了很大努力,使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