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岳嘉嘉 《北方经贸》2014,(12):183-184
在农村的经济和制度中,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是较为积极的;但是在组织方式、运作机制中也会存在不规范的一面。所以,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要确定其地位,制定一套适合其发展的法规,使其在运行中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观点认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金融抑制或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引起的。笔者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广泛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其运行机制契合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因此它并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相反它在我国农村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非正规金融应该进行依法管理,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取缔。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应该形成一种竞争、分工、合作与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非正规金融尽管处于非法地位,但随着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提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演进路径与政策规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以及非正规金融与政府管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的变迁过程及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演进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引导和规范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中的非正规金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出发,在农业保险、信用制度和与正规金融结合等三个方面对安徽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路径提出政府引导和政策选择的建议:制定相关法律制度,确立部分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金融制度不能满足农村金融主体对农村金融要求的形势下,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发展并壮大,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内生性的制度安排,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上具有制度层面上的合法性,但其在填补了其服务空缺的同时,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且会引发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  相似文献   

7.
论二元金融结构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元 《商场现代化》2009,(30):89-91
在发展中国家或农业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二元金融结构,即一方面是以商业银行、地方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正式机构性的金融组织;另一方面则是以合作基金、信贷协会和私人放贷构成的非正式或非机构性的农村信贷组织和模式。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矫正市场失灵和弥补资金缺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指出现阶段规范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弥补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本市场滞后,解决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融资困难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纵深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双顶 《商》2013,(7Z):99-99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国家实施打压取缔的措施下仍然存在,而且不断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一员。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简单概述农村非正规金融,运用SWOT分析方法,为其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金融抑制国家,现阶段信贷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非正规金融信贷(民间信贷)和银行信贷这两种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研究近几年来我国非正规金融信贷与银行信贷在经济贡献中的相位差,以及GDP与银行信贷、GDP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长短期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并运用非嵌套假设检验模型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最终解析非正规金融信贷和银行信贷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根源在于人们的需求,它不仅对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具有很强的嵌入性,而且与农村社会秩序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结论的政策涵义是:压制、取缔非正规金融的行为不可取,强制性地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行为同样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放松管制,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闻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远远没有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要.但由于没有考虑非正规金融因素.此结论并不一定表明金融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不适用性,相反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而这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应该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运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论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其次,阐述农村非正规金融能更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然后,基于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低风险性。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政策,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非正规金融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信息、担保、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非正规金融也有缺陷,应通过多种举措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金融困境 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需求情况,以及所处的现状分析,认为目前农村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困境,本文认为解决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问题是要构建多层次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针对这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冯梅 《商场现代化》2007,(9):228-229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弱、贷款风险程度相对较小,其利率应低于高交易成本的正规金融。然而,众多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却显示着高利率的特征,本文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深入地解读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利率的成因,并由此提出帕雷托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简单的价值判断并不能帮助我们认识非正规金融的作用问题,从这种组织本身的机制入手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具启发性。本文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其政策含义是。压制、取缔非正规金融的行为不可取,强制性地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行为同样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放松管制,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郝岩 《商业科技》2009,(8):320-320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需求情况,以及所处的现状分析,认为目前农村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困境,本文认为解决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问题灵要构建多层次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针对这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和持续发展,必需对农村金融的现状做进一步的制度安排。我认为,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赋予其合法性,将其纳入统一的金融监框架,使其与正规金融充分竞争,将会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一、农村金融需求特性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金融需求,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需求不同于城市金融,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是其显著特征。农村经济活动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也分为农户和农村企业两大类。中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是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金  相似文献   

20.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同时存在,长期以来,正规金融安排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现实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而非正规金融安排提供的金融服务却很好地满足了农村现实金融需求,并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本文基于多层级选择理论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的变迁过程及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演进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