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的计划经济手段正在弱化,新的市场经济手段又不能完全到位,使国有企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愈来愈集中、尖锐,使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职工就业发生危机。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深化改革,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等方法。我最近首次操作了一户有职工379名(包括退离休人员)的国有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纺织经济》1997,(7)
文章首先指出了在实施企业破产中亟待引起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1、借破产之名,行废债之实。具体表现如下:(1).地方政府指定接收单位搞假破产,使破产单位既卸掉了所有债务,资产又无偿划归了上级公司或本地公司;(2).破产不停产,职工不离厂,把破产与兼并混为一谈;(3).职工安置费用顶替了接收单位应偿付的收购款,使得接收单位不承担破产企业债务;(4).由于破产案由地方法院一审终结,最后不管债权人的意见而强制执行,造成债权人无处上诉。如此操作的破产,使得破产企业偿债率为零或几近为零,接收单位无偿接受。2、文章列出几种现象,说明现行法律、文件缺乏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性规定,而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3、假破产、真逃债的必然后果是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文章认为,问题产生原因在于:1、现行《破产法》不完善;2、现行有关破产的法律、法规、文件存在漏洞;3、有突破产文件与相关的银行法律、法规相矛盾;4、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地方政府认为企业是地方的、银行是国家的,破产成了地道的地方政府行为;5、高额的呆帐准备金被地方大施“破产逃债”运动所利用;6、执法部门执法的公正性缺乏监督机制。文章最后提出以下建议:1、切实规范全业破产行为,严格把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亏损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之一,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现实困难,提出了对企业破产问题的对策思路:摆正观念,以救为上;当破得破,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5.
6.
7.
8.
据 世界银行2001年3月19日发布的一份专题报告称,90年代中期,中国年均发生的破产案件数目由1989-1993年的277起,上升到1994-1995年的2100起,到1996-1997年增加到5640起。在过去十几年中,我国发生了数万起国有企业破产案。特别是这一两年,国企破产力度在加大,不少大中型企业也进入破产行列,数万人的企业破了十几家,还有一批正准备破产,从中反映出党和政府不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在向深度发展。应当说,适当进行企业破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资源有效再配置的关… 相似文献
9.
1993年建筑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没有摆脱“经营扩张——管理滑坡”的怪圈。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管理和基层管理比较薄弱,二是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能力不足。核心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强有力的、高效率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系统。当务之急是要从根本认识上尽快解决二个转变:一是把提高经济效益的着眼点从单纯铺摊子和规模效益型发展转 相似文献
10.
11.
从1986年8月沈阳防暴器材厂第一家冲开破产禁区至今,已是10个年头。据1996年公布,这期间神州大地将近45O0O户企业破产、重组。企业破产促使国内企业解除了计划经济的桎梏,迈出了优胜劣汰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难点、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促破产“正点”运行。 一、喜的一面 从破产企业情况看,绝大多数企业获得了生机,走出了困境,取得了可喜经验。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12.
企业破产重整期间相关方关系简要分析新《破产法》规定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应同时指定管理人,作为债权人的代表,处理专业事项,监督债务人执行重整计划,并向债权人委员会报告。即管理人是由法院指定的所有债权人在企业重整期间的代表,不同于供电企业所聘请的律师,其不可能仅将电费债权保护作为最高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3.
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一是基础管理和基层管理比较薄弱;二是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不足。核心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强有力的、高效率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系统。本文拟就当前企业管理中的几个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供参考。 一、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环节是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解决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显然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施质量效益型战略密不可分。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及实施途径顺应了这个客观要求。实施质量效益型战略正是设法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企业的破产倒闭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破产倒闭,其特征我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企业破产倒闭过程中国家的宏观控制上;第二,在对破产倒闭企业的处理上;第三,在企业破产倒闭的标志上。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两权分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问题的认识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初期,企业体制过分集中的弊病为大家所认识: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和生产效率所以低下,主要是企业缺乏自主权。于是,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体制改革着手进行,理论上的提法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第二阶段即 相似文献
17.
18.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起着骨干和主导的作用,是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本力量。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矛盾和困难,突出表现为活力不够,后劲不足,流动资金占用量大,企业负债率偏高,社会负担沉重,自我积累能力差等等。究其原因,除了机制上、结构上、管理上的问题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受 相似文献
19.
周勇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6,18(3):62-6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些学校教育改革的严重障碍,教学设备陈旧简陋,教师待遇低下,无疑给教育质量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从管理和决策上找出了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从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五条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