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梅 《民营科技》2011,(6):32-32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一直充当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如何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静 《财会月刊》2006,(8):78-78
对于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而言,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就我国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最初以信贷总量、现金总量计划为代表的规模管理,到1996年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组成部分,再到1998年正式取消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惟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近年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可控性不足,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下降。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成为当前的一个争论焦点。笔者将从合理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1996年起,人民银行就正式将货币M1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中介目标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认为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处于趋紧的稳健常态.通过对200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状况和货币政策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货币政策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间相互关系,进而提出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并预测2011年趋紧货币政策将延续到下半年,国民经济将在波动中呈现逐步回落之势,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有"三性"原则,即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目前采用的是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中介目标。基于"可控性"原则的视角,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由于外汇占款激增和货币乘数不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下降,从而其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巨大影响.本文为分析货币政策对于房地产价格水平的调节作用,建立了一个商品房销售价格与货币供应量、银行同业拆借7天平均加权利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和银行间同业拆借7天平均加权利率对房地产价格水平有较大影响,调节作用显著;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大于货币供应量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故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是可行的;在选择调控方式时,应优先考虑利率调节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纵观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主要是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展开的,而各国又必须根据本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相机抉择,确定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分析,指出现阶段货币供应量已不适于作为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应更大程度上地发挥利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在防治通货紧缩中的局限与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紧缩是近几年影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我国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付通货紧缩。但是由于我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通过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和消费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影响了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因此,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防范和治理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货币需求函数稳健性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标准的假设基础上,结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非对称性,构建具有非对称性的LSTAR模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有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供应量,采用M1、M2和Divisia加权M1、M2时,货币需求函数稳健性具有差异性;利用构建的LSTAR模型,使用M1、M2和测算Divisa加权M1、M2对相应LST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Divisa加权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不加权的更为有效,而就货币供应量层次分析,Divisa加权的M2比M1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人民银行发布《二00四年第四季 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 2005年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 币政策。据悉.2005年货币政策将继 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信贷预 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 货币供应量M2均增长15%,全部金 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报告》阐述了2005年货币政策 趋势,提出2005年人民银行将继续执 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平  相似文献   

11.
余向前  叶赟  傅佳 《经济界》2024,(1):42-49
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多元化的影响,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否能够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本文选取2015年1月到2022年10月的月度数据,考察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宽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会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下行,其中数量型结构性货币政策与民间借贷利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率导向型结构性货币政策与民间借贷利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数量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利率时,货币供应量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在利率导向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利率时,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市场利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马车的驾驭者,央行通过调控货币的数量和价格,即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变量,力求实现物价稳定、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战略目标。财务公司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既是货币政策的直接承受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经营单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央行货币政策运作方式和变化规律的分析,寻求财务公司在货币政策调整条件下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关系是当前货币金融理论中的前沿问题也是热点问题。文章首先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价格的理论渊源,接着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政策两个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同时通过结合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来分析对证券市场影响,有助于决策者更加了解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了解投资者的预期,正确把握货币政策的出台对股票市场、进而对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沪港通作为继QFII、QDII及RQFII的又一资本管道,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沪港通通过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继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独立性产生影响。由于目前沪港通在投资者准入、投资标的范围、投资额度等方面存在限制,其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现有影响有限,但潜在影响很大。未来可以通过审慎放开沪港通条件限制、加强沪港通跨境资本流动联合监管、完善沪港通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应急预案、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度等措施,实现沪港通的健康发展,防范异常资本流动风险,减少沪港通对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增长7.4%,显示今年经济呈现匀速增长,重要宏观指标呈现小幅涨跌不一的变化.关于货币政策,数据显示6月末货币供应量14.7%,高于名义GDP增长超过4个百分点,超过13%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状态.不过现在认为货币政策已经转向还为时过早,年度最终增长水平才是判断指标.笔者认为,下半年的货币投放应该回归稳健.上半年采取定向降准的方式投放货币,可能是因为近期“热钱”流入减少,被动基础货币投放减少,中央银行通过定向降准,在不释放货币政策转向信号的情况下,主动投放基础货币,以保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需求.而将央行[微博]每周调整流动性的常态公开市场操作行为,解读为货币政策转向是常识性错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国内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必须结合进行.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改变我国的汇率制度现状,逐步加强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加强我国货币市场建设,完善对货币供应量内生性波动的冲销手段.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与金融形势指数FCI: 基于VAR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中的信息功能,经济学者们构造了金融形势指数FCI以反映未来产出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常规的FCI指数包括真实短期利率、真实房地产价格指数、真实有效汇率指数和真实股权价格指数.鉴于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本文拓展了FCI指数的概念,考察了加入真实货币供应量的FCI指数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信息角色.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FCI指数可以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参照系;包含真实货币供应量的FCI指数对CPI通胀率具有更好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水平的一般关系的理论分析,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产出的相关性比较好,但跟物价的相关性比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实体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具有内生性,中央银行对其可控性正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面对学术界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供应量(M2)的季度数据,对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最后针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中首先回顾了“九·五”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利与弊 ,由此推论出中国经济将经过一个长效平谷期。在此基础上 ,从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调控方式、传导机制、政策倾斜几个方面对中央的货币政策做了预测 ,建议货币政策在近年内的重点应放在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上 ,同时 ,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不能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