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川华 《现代财经》2005,25(9):64-66,71
对因伪造、变造而票据错误付款的损失应由何人负担,各国立法不尽相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有关规定就票据伪造变造的风险承担做出了规定,但失之偏颇。对于如何完善我国票据伪造风险负担制度,应结合外国立法、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2.
张凤霞  刘秋萍 《经济论坛》2005,(14):123-124
票据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法是指一切有关票据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除了专门的票据法律法规,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如民法、刑法中有关票据的内容。狭义的票据法是指专门规定票据的种类、形式和内容。明确票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调整与票据密切相联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本文所称票据法即狭义的票据法,内容包括199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及其后发布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颖的规定》等。  相似文献   

3.
刘春梅 《时代经贸》2012,(22):223-223
1995年颁布的《票据法》,对各种票据行为、票据权利的行使、票据义务的履行做出了全面系统地规定,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但在当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亟需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票据丧失的法律补救刘次邦票据丧失,也称失票,是指持票人非因本人意愿而失去了对票据的占有。为了维护票据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使其票据利益不因失票而丧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票据法对票据丧失都规定了相应的补救措施。我国《票据法》在借鉴国外立法的基础上,结...  相似文献   

5.
朱旻卿 《时代经贸》2011,(16):74-74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结算方式之一,由于信用证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有其他支付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银行在信用证结汇中只对单证作表面的审查,而不审查货物,就使得一些不法商人有机可乘,利用信用证的这一独立抽象性的特性进行欺诈活动。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出台,我国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有了法律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票据无因性是票据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票据法理论的基石。从中国《票据法》条文的规定上可以看出,中国在肯定票据无因性的同时,坚持了相对的无因性原则,这是值得推崇的,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程度和立法技术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关于票据无因性的立法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需要立法者对票据无因性理论进行立法完善,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票据质押作为权利质押的形式之一,既具有普通质权的共性,又有票据法上的独特性质.本文围绕《票据法》、《担保法》以及《物权法》等相关法规,对票据质权的生效要件、票据质押背书行为的性质和票据质权人能否再为转让背书或转质押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促进票据质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汇票诈骗案件的手段1、伪造汇票诈骗。指采用复印、印刷、描绘、剪贴等手法伪造整张汇票或指明的出票人根本不存在 ,来骗取手续费、申请费、介绍费等。2、盗窃银行汇票作案。有两种情况 ,一是盗窃银行的空白汇票进行填写后诈骗 ;二是盗窃已经签发过的汇票 ,由于被盗票据在记载内容、签章等方面完全无瑕疵 ,而且在汇票出票或背书时不是指明确定的收款人 ,犯罪分子即可向有关付款人或承兑人要求付款。3、变造汇票作案。指没有合法变更汇票文义权限的人采用消退、刮擦、添加、挖补、剪贴等手法更改票据文义 ,主要对汇票上记载事项如票面金…  相似文献   

9.
韩良儒 《经济师》2002,(10):15-15
一、存在问题1 .业务人员票据基本知识缺乏 ,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虽然已经实施几年了 ,但是由于基层商业银行对相关业务人员学习培训较少 ,加之岗位变更频繁 ,有些业务人员对银行票据知识缺乏了解 ,思想麻痹 ,操作上不规范。2 .票据承兑审核不严、过度集中风险增加。一是有些基层金融机构在办理承兑业务时 ,不能严格审查企业承兑申请 ,要求提供的资料仅是复印件 ,有些企业把办理汇票作为一种融资手段 ,没有真实的商品交易 ,增加了票据业务风险 ;二是有些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资金安全 ,票据承兑业务主要集中到…  相似文献   

10.
政策信息     
审理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司法解释将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将公布《关于审理反倾销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审理反补贴案件的若干规定》。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关于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若干规定》也将推出。专家认为,这些司法解释的颁布,必将有力推动中国涉及WTO行政案件司法审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票据法》的相关规定,银行票据需要存储、传送和查询以方便银行的事后监督和客户的查询。因此,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而言,如何对这些票据进行存储、事后监督已经成为银行节省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2.
尹光玉 《经济论坛》2005,(16):107-108
何谓公司控制股东?控制股东必须是对公司握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该股东并不一定必须以持有公司多数股份或相对多数股份为表征,而以实际对公司的控制作为表征。现实生活中,控制股东(公司)往往为欺诈、逃避债务等目的建立从属公司,以致从属公司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无法得以实现。为了规制这种情况,2003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一直进展缓慢。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这是继2002年1月15日下发《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后,对该类案件的受理程序和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的全面具体的司法解释,市场期待已久。  相似文献   

14.
迟姗  焦卫 《经济师》2002,(2):71-72
票据行为 ,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票据行为是指以票据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为目的的法律行为。狭义的票据行为是指产生票据债权债务关系的要式法律行为。一般票据法上所称的票据行为通常是指狭义的。尽管票据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 ,但票据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 ,具有自身独有的种种特征。而且在长期的商事活动中 ,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票据行为的法律规范。文章指出 ,在处理票据纠纷 ,特别是确定票据行为的效力时 ,不能简单套用《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行为无效的规定 ,而应结合票据行为的独特特征来确定票据行为的效力。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俐桃  曾晓玲 《经济师》1997,(9):34-34,19
当前银行票据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欧阳俐桃,曾晓玲,刘钟勇199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实施以来,对维护票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票据结算广泛使用和流通,加速社会资金周转,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诸...  相似文献   

16.
票据流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郝建萍,靳天成,张丽娜《票据法》要求,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要统一格式、统一要求、统一操作,票据才能在全国流通。现就票据在流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论述。一是出票行为不统一。《票据法》第22条规定.出票人制作票据时必须记载全部绝对...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9日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继2002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后,最高法院公布的审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第一个系统性司法解释。《规定》有以下几个新突破。第一,明确了可能的被告。与《证券法》相比,《规定》对作为虚假陈述行为人的被告范围的界定更加明确,将证券市场中的以下可能造假者基本一网打尽:发起人、控股股东等实际控制人;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证券…  相似文献   

18.
票据是一种流通证券,流通性是票据最基本的特征。作为一定金钱债权的证券,票据可以以背书交付或直接交付的方式完成其权利从转让人到受让人的转让,从而实现票据的流通。可见,票据的转让是实现票据流通的方式,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简称《票据法》)中规定的票据基本上为记名票据,背书交付转让也就成为我国票据转让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然而,票  相似文献   

19.
山文岑 《经济师》2004,(9):72-73
文章认为 ,我国《票据法》的恶意抗辩应采用“损害认识说” ;恶意认定的时间点应以持票人取得票据时为准 ,抗辩事由是否存在应以票据到期日或行使票据权利时为准。“明知抗辩事由”不包括非法取得票据的情形 ;持票人明知债务人对其直接前手的前手存在抗辩事由仍取得票据的 ,债务人为恶意抗辩 ;恶意的内容不涵盖重大过失。  相似文献   

20.
根据代住求偿权的一般原理,任何对保险标的的损失负有赔偿义务的第三人都可以成为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但在实践中各国立法均对代位求偿权行使对象的范围进行一定限制(大多都规定不得对被保险人本身及其一定范围的亲属或雇员行使代位求偿权,除非保险事故是由上述人员故意造成的),我国保险立法也做出了相应规定。不过,对于法律条文中“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该怎样理解,我国《保险法》未能更进一步做出交代,也无相关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至今仍未出台)加以明确,故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现了法律的空白和盲点,给保险理赔带来了诸多争议与不便。笔者就《保险法》第62条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