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抓住当时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加快、"四小龙"竞相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充分利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凭借_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华侨众多的优势,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和"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2.
广西作为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并且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矿产资源丰富等优势,从而吸引了大批东部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而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往往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就会趁虚而入,给广西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就广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并进行对策分析,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对广西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发展再治理”的道路、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澜 《当代经济》2003,(12):44-44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背景 ——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背景。近年来,由于工 业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全 球工业经济结构出现了新一轮调整,劳动和资金密集 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劳动密集型的 加工工业转移尤为明显,这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技术革命“正在共同创造一个新的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即在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同时,改造传统产业,将一部分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纺织、能源、化工、冶金以及机器和电子产品的组装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客观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的改变。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也是发达国家产  相似文献   

5.
“双转移”是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近几年来,清远市抓住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双转移”战略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孟菲 《经济论坛》1995,(9):36-37
亚太地区按各国(地区)的要素禀赋、科技发展、工业化水平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它们拥有高科技和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的比较优势;第二层次是“四小龙”,它们的比较优势在中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方面;第三层次是东盟国家、中国等,他们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虽然在个别高科技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产业化程度很低。亚太地区经济大循环的突出特点就在于随着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动,产业按层次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经济学国际价值模型框架里,非垄断条件和垄断条件下国际贸易所引致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理是不同的,前者的核心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后者更多的是国际垄断因素控制的结果。在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产业转出国和承接国截然不同的产业转移效应,即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效应、生命周期型产业国际转移效应、能源和污染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效应和价值链垂直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8.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主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高度更高,具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大致经历原产地产业衰落、新产地产业后发、新产地产业聚集三个阶段.但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密集型转移的次序和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划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吴汉东 《经贸实践》2014,(11):45-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令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卞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肖,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十处于中低端。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原因的研究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使大量的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产业发生了转移.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产品生产随之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12.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二战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投资场所,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总结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必须满足一定的基础条件和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的行政干预,才能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统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韩菁 《经济论坛》2001,(8):29-29
一、台湾工业化过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充分利用内外有利的经济形势。台湾从60年代实施“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战略以来,中小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规模不大,所需人力、财力较少、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层次低,容易管理;能充分发挥自利动机,对国际市场能灵活应变;市场约束较少,易于自由发展等。因此,台湾中小企业借助于产业政策的支持,积极从事对外贸易生产活动,在对外贸易方面大显身手并得到蓬勃发展。最初,台湾以其廉价的纺织品参与国际分工,以后发展到出口服装、鞋类、玩具和日杂品。70年代以后,则以廉价的电子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定的占有率。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致力于发展高科技新兴工业和收益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人力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向工资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台湾中小企业正是充分利用这种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契机而导致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4.
一、世界资本正处于新的大转移时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方向正转向海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国际和港台“投资热”来势迅猛,并由沿海推向内地,给我们以发展的契机,使内地开设“小特区”成为可能。二、特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是发展技术密集型项目,劳动密集型和“三来一补”项目则向内地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趋势。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产业转移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体现了由资源配置条件变化引致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其实践与成效有助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资本正处于新的大转移时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方向正转向海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国际和港台“投资热”来势迅猛,并由沿海推向内地,给我们以发展的契机,使内地开设“小特区”成为可能。二、特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是发展技术密集型项目,劳动密集型和“三来一补”项目则向内地转移。特区出口产品近40%产于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至关重要,目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促进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通过优化升级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不宜盲目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向中西部转移,继续大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的推动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逐步将劳动密集型的部门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亚国家(东盟四国和中国),形成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相似文献   

19.
第五部分 搭建五个平台,实现互动共赢 一、产业转移基地 由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而引发的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通过产业转移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是京张合作共同诉求点。要搞好产业转移,必须搭建承接平台,用于接纳和汇聚北京劳动密集型、资源型、高技术低污染等产业和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和工业加工区。  相似文献   

20.
台湾金融业向大陆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越龙 《经济论坛》2005,(22):24-26
一、台湾向大陆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台商首先抢滩登陆“珠三角”和福建地区,形成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一波”投资潮;台商的“第二波”投资浪潮仍以“珠三角”和福建地区为主,但投资领域转向了以石化重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台商投资的“第三波”以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主要落户在“长三角”地区,部分落户在环渤海湾经济圈。持续发生在两岸间的产业转移,推进了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两岸间逐渐形成日益密切的产业分工关系,形成你中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