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望黎婆婆     
89岁的黎婆婆一个人生活在广州荔湾区逢源街,这里生活着不少孤巢老人和残障人士.黎婆婆习惯了一个人买菜做饭、一个人吃饭的生活.在一间12平米左右房子的角落里,竖起一架窄窄的木梯,从这里爬上去就是她睡觉的地方,平时房间里下层的区域作为客厅、厨房和盥洗使用.  相似文献   

2.
第一、一场革命.最近对我们的评论很多,有很多人喜欢我们,因为淘宝给他们带来了生活快乐;也有很多人恨我们,说你们把我们的生意给砸了.我发现,在今天,不成功的人总是怪别人,因为别人让他砸了饭碗.其实,今天电子商务不是一个技术,不是一个商业模式,它是一场革命,它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它只是刚刚开始. 我相信在座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场革命对你们带来了什么.我前段时间有幸去了中南海,我跟总理讲,很多人恨我,因为我们摧毁了很多昨天很成功的企业,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我很生气.  相似文献   

3.
一个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人,一个长期生活工作在香港的人,一个不曾到过中国西部古城榆林的人,她的名字却载入了古城的史册,铭记在榆林人民心中,赢得了那里民众的由衷景仰.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茱莉雅·希尔的故事.为了保护原始红木森林,阻止财团继续砍伐千年老树,她在树上生活了738天.10年前(1997年)她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树时只有22岁.环保团体担心她遭遇不测,轮流在树下站岗守护.  相似文献   

5.
郭嘉 《新西部(上)》2009,(7):120-120,110
本文分析了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家安部公房的代表作<砂女>.作者采用抽象的、寓意的、超现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下,人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孤独感,陷入一种绝望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疏远的关系.通过寓言手法揭示了现代人为了逃避社会现实,寻找和创造一个新的存在空间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走向世界》2007,(7):32-33
记得几年前保罗.福塞尔的《格调》风靡中国的时候,曾经引发了很多人对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的讨论.虽然有的人坚持认为有钱才能有格调,才有可能提高生活质量,但事实上,经济基础固然重要,却并不能成为决定生活质量的惟一因素.有钱反而不快乐,这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孙松滨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2):I0001-I0001
心灵的和谐是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婴儿出生时天真无邪、无忧无虑.那些不健康的风气使一些人失去了天生的纯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人的本性认识越来越深刻.人生活的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不在于生活富裕与否,也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自由民主平等地生活,是否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是否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己的心灵是否得到满足,自己的责任义务是否尽到,没有留下遗憾和歉意.  相似文献   

8.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小康?多数人认为,小康是个政治、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康,主要是描述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阶段的一个概念.小康生活,是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向富裕跨越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界于温他与富裕之间,是一个相当长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确定小康标准不能太高或过低,太高实现不了,太低没有吸引力,以跳一跳能搞到“果实”为宜.全国已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市人而言,古树、古井、古宅、古道的方家河头村仿佛是一个遗留在时间刻度上,忘了前行的桃源仙境.  相似文献   

11.
一切灵感皆来自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好的文章好的作品都来自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什么是生活?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个人、一件身边的小事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已无法摆脱对媒体信息的依赖.缤纷繁杂的媒体信息时刻充斥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尤其媒体信息环境对未成年人品行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什么最有力量且永恒?有人认为是人的生命,有人认为是物质财富,这无疑有其正确的一面:人的生命最宝贵且有无穷的创造力;物质财富能在相当范围内"左右一切",甚至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但经历了艰苦卓绝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中国人民对此的回答则是精神:个体生命有终结,巨额财富可耗尽;精神不但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改天换地的巨大威力,而且能够超越时空地域薪火相传达到永远.  相似文献   

14.
刘曼  刘汪洋 《今日重庆》2006,(6):120-121
令人心驰神往的古色古香   在工作、生活和收藏之间,范红军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支点.   今年36岁的范红军,在重庆收藏界耳熟能详.坊间传说,经常有一些爱好收藏的人在半夜敲响他的家门,请他给自己刚淘到的宝贝做鉴定.范红军也总是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15.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的这一经典论断,可说是民法精神的最好概括.民法为每个个人提供温暖的怀抱,促使其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追求效用水平的最大化、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民法灵魂的民法精神,潜藏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个人的幸福生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真正构建,呼唤民法精神.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大, 导致自杀率增高产生了死亡体验. 通过死亡体验, 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 更加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 死亡体验作为旅游的一个产品, 客户群以青年为主, 快节奏生活让人压力倍增和对死亡的畏惧. 市场开发需要进行广泛宣传、 开发市场、 与企业合作等.  相似文献   

17.
市场的真相     
有些东西涨价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比如说上海的房子,比如说情人节的玫瑰花,但是有些东西的涨价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似乎在突然之间,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走上了涨价的通道,比如猪肉的价格在短短两年里就翻了一番.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哪些因素抬高了我们的生活成本?各种涨价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真实地感受着通货膨胀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压力.可是,当我们看到统计局的数据时,却会发现这些数据实在与我们的切身感受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8.
要想人类社会和谐,人首先要与自己和谐. 要正确认识自己.要了解自己所处的国度,国家的社会制度,自己的种族肤色,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准,所生活的地域等.由于这些诸多原因,造成每个人特定的生存空间.同时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受教育程度、智力发展水平、表达能力、融于社会技能等因素,造就了一个人的生存密码.就如同身份证一样,必须认识自己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对旧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批判,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把人对自然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场景是围绕着人展开的,也是由人决定的.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决定了人们对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差异,由此也决定¨了生活场景的多样性.广告设计必须针对人的不同生活场景进行创意表达才能最天限度地实现广告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