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自然山水对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具有根本性作用,探究传统智慧中基于自然山水格局的都市区域景观营造的理论方法至关重要,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是综合性、区域性考虑的典范。首先研究关中自然山水空间内外层次与组织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分为外圈边界关隘层、中圈水利农田层、内圈城市本体层,从结构、模式、分区、选址、朝对关系、借景、轴线等角度讨论结合关中自然山水格局的区域景观营造方法。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山、塬、原、滩、河嵌套穿插的山水空间,4类关隘景观,6类水利农田景观区,“高敞-六爻”模式的空间规划原则,以南山为阙的朝对关系,融合南山峰谷与功能需求的非均衡复合轴线景观等。对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方法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区域空间规划等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王思颖   《技术经济》2022,(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在对传统叠山理水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往届世园会园区以及多个中国经典山水园林案例,从世园会项目的本质入手,总结山形水系营造理法。方案依托延庆优良的山水格局,充分利用园区的现状竖向条件、植被和水文地质资源,提出了北京世园会园区竖向规划的总体理念和原则,确定了园区的山水格局,着重论述了主山主湖营造的过程,并且结合园艺,形成具有独特意境的山水景观,通过中国园林叠山理水向世界诠释“园艺”。  相似文献   

4.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城市山体景观保护的若干问题,总结山体景观保护的模式与经验,旨在为山水城市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桂林市山水景观及城市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文章提出了桂林山水特色景观保护这一课题,并运用外部不经济理论分析了桂林城市建设尤其是房地产建设与山水景观保护之间的矛盾.最后,提出了桂林在未来的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采取的特色景观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依据古代文献对惠州西湖核心区域建筑布局复原的 基础上,借用《园冶》“相地”“立基”之说,并结合实测数 据探讨了主要建筑的选址、造景意图和自然山水条件之间的联 系。提出古代惠州西湖建筑的选址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布置, 而是融合古典造园理念、宏观山形地势走向及风水思想,最终 形成具有较深刻、丰富的内涵,并符合传统山水审美的规划设 计。通过古惠州西湖为个案探索中国古代大尺度景观的“民族 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诸暨市八方·银湖花园住宅区,是依山傍水的一片新建别墅区,设计中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的破坏山水资源,并且充分利用山水景观资源,成为方案设计成果与否的关键。文章记述了项目的设计过程,从对地形数据的科学分析得到理性的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11.
城镇空间蕴含的文化因素是城镇的气质所在,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条件。本文通过对城镇文化驱动力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从山水文化、商贸文化和风俗信仰等角度分别解释了浙江不同区域城镇景观类型的形成和变迁,总结了文化驱动力在景观类型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体景观是山水城市中最重要的自然景现之一,合理地进行山体景观保护和控制,应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采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制定严格的山体景观保护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道教洞天福地作为中国名山风景的经典类型之一,在宗教山岳景观中占据独特地位。浙东天台山水神秀,历代高道以入山隐修为主要目的,形成了道教在区域山林的景观文化基础。从天台山“神仙之乡”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想象与实践”的视角切入,梳理了天台山洞天福地的景观流变:分析其“不死之福庭”地域性景观的形成经历了“赤城→桐柏”的信仰转移过程;以天台山为坐标,洞天福地格局打破了区域“层级”分布特征,而呈现大范围“州郡”空间格局。作为“联结点”的天台山,洞天世界沟通了宇宙、山、人3个基本场域,由此衍生出“洞宫”式和“周回”式山岳空间营建典范。旨在挖掘洞天福地中典型案例的价值,为中国洞天福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山水"是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概括,山和水构成了自然环境的骨架和脉络,人类以此为栽体繁衍生息.山水思想是古人基于营造目的对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势研究方式的升华,山水思想与风水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风水术指导下的营建思想造就了无数成功的案例,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建筑营造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大发展、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与自然的矛盾、城市与生态的矛盾愈加突显,人们也愈加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不断探寻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方式.这种对待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态度与共生理念下的山水思想可谓是异曲同工,相信山水思想会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经济前沿》2007,(9):I0018-I0019
牙克石市云龙山庄旅游景区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距牙克石市区8公里,距呼伦贝尔市6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海拔高度900米,相对高度300米,占地面积2500公顷,它是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加之优良植被环境造就了云龙山庄独特的景观,景区内分布合理锴落有序,山水林原相间,典雅幽静的林中别墅小屋,将群山峻岭点缀的优美、别致、各种新奇与刺激的运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 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 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 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 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 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 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 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 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 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 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该文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提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现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乡土景观是包舍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提起景观的“自然美”,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山水风光。而我这里想要赞美的却是一个英国小镇,叫Arundel。那里虽然早已是英国十分有名的旅游与休闲地,却处处显示着因她的古老而带来的宁静、安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致。  相似文献   

20.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