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电影《致青春》为例,从背景改编、情节改编、人物改编三方面阐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风格与艺术创造的作用争意义.指出编剧及导演在保持原著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表现了电影不同于小说的独立气质和风骨.这也说明,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手段,我们不能苛求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  相似文献   

2.
李倞 《黑河学刊》2013,(3):32-34
随着2012年先锋文学作家代表之一的莫言,突破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先锋文学作家作品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但由于先锋文学的大胆探索和创新特质,无疑给非专业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改编自先锋小说的电影、电视作品无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对小说文本再认识、再理解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西方小说在中国的每一次电影改编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语境密切相关。这种跨文化语境的演变,是中西方文化对峙、妥协与交流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促使改编者参照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改变,以符合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亦即跨文化改编中常见的文化渗透与融合的现象。研究早期的跨文化改编现象对我们理解中国早期电影生产和创作状况、中国早期电影与外来文化的交往状态、中国早期电影的价值意义以及电影改编理论的自身拓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影《紫色》就是作为潜在文本,延续前文本并更加广泛地宣传和创造了原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成为小说《紫色》的意义参照系。这同时也印证了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化,从一个文本中抽取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先前的文本的论断,本文以女主人公西利亚为主线展开,就其互文特点进行比较说明,以期能够使读者更好地解读后文本对于前文本的改编,从而达到更加深刻地理解原著和体味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侯咏据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茉莉花开》,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经典之作,《妇女生活》以三代女性的各种不幸探讨了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而电影《茉莉花开》在为我们展现婚恋悲苦的同时,通过严肃性主题的简化和批判性人物的弱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情唯美、唯真唯善的乌托邦影视世界。影视改编的美化这一复杂的艺术现象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电影《情欲色香味》为例,分析了电影作品中的印象主义色彩风格。指出其影片的色彩更具象征意味,同时,使用"光源色"为物象赋予了变化无穷的色彩,又运用色彩变化推动着叙事进程。为观众描绘了一幅斑斓绚丽的印象派画卷。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活着》因其"死亡寓言"般的魔力而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又因著名导演张艺谋把它搬上银幕取得了很大成功而愈发声名远播.但电影与小说相比,由于电影中叙述方式的转换、有庆之死的改变、死亡人数的减少和皮影戏的加入,使得其审美意蕴大打折扣,不如原作那么具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9.
闰丽 《魅力中国》2010,(33):111-113
电影是视听相结合的综合艺术,是既有开阔视觉的画面,又有震撼听觉的声效相互结合的完整艺术。在电影的艺术创作中,声音是极其重要的艺术元素。声音的塑造是不可缺少,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任明飞 《魅力中国》2014,(27):88-88
贾樟柯电影给中国的电影界带来了不小的飓风效应。他通过独特的眼光,观察中国边缘人物的生活状况,挖掘社会现实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并呈现于银幕。贾樟柯的电影素材大多数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和自己的亲身感受,贯穿始终的纪实美学风格是其电影的独特魅力之一,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从题材和内容的选择、长镜头的运用到纪实的音响效果,无不体现出典型的纪实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朱红双 《理论观察》2011,(1):165-166
近年来,历史上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都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刘菲 《魅力中国》2010,(9X):192-192
知名畅销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是影视界的流行趋势之一。尤其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影视剧创作中,小说的改编更是生产灵感产生的重要源泉。原小说的知名度给影视剧的发行创作带来了良好的关注度,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如果遵从相应的客观规律进行改编创作,必将制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作品。  相似文献   

13.
《煎饼侠》近日火爆荧屏,豪华的明星阵容、戏中戏的创新、屌丝化的自嘲风格、忍俊不禁的搞笑等,使得这样一部以拯救不开心为口号的纯娱乐性电影横扫国内电影市场,但大热的背后却是对这类爆米花电影的冷思考:只有感官刺激没有精神内涵,以低俗的审美标准迎合受众的中国的某些电影,要想既卖好又卖座,值得进行理性批判与深思.  相似文献   

14.
马成赟 《魅力中国》2014,(15):92-92
十多年前我有幸看到著名儿童作家孟宪明的同名剧本爱不释手,我被小说中清新、淡雅的叙事风格,人物间的真情实感深深感动着,我立志要把它搬上银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2009年有两家民营公司愿意投资拍摄这部电影而且是用胶片拍摄。我们的创作团队一定要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创作机会,努力拍出一部精品电影。  相似文献   

15.
张帅 《魅力中国》2013,(14):105-105
中国京剧艺术有着200多年的形成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的行当齐全、声腔完备、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我国各个地方剧种所不能比拟的、所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中国豫剧艺术也有着200多年的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地方戏中最大的剧种。若从剧团数量、从业人员、观众队伍来讲,豫剧则超过了京剧;若从艺术和影响上来讲,则京剧依然是霸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庞先清 《理论观察》2014,(1):120-121
侯咏据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茉莉花开》,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经典之作,《妇女生活》以三代女性的各种不幸探讨了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而电影《茉莉花开》在为我们展现婚恋悲苦的同时,通过严肃性主题的简化和批判性人物的弱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情唯美、唯真唯善的乌托邦影视世界。影视改编的美化这一复杂的艺术现象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马成赟 《魅力中国》2014,(14):105-105
十多年前我有幸看到著名儿童作家孟宪明的同名剧本爱不释手,我被小说中清新、淡雅的叙事风格,人物间的真情实感深深感动着,我立志要把它搬上银幕,先后跑了十几家拍摄机构,游说众多投资人,都以矛盾冲突弱,故事性差为由拒绝投资拍摄。我国有两亿多儿童,长久以来为儿童拍摄的儿童影片却少之又少,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大人对儿童影片重视不够,二是投资难以收回成本,  相似文献   

18.
吕佳 《理论观察》2014,(4):126-127
上世纪90年代凭借警匪题材电影声名鹊起的香港著名导演陈木胜回归其擅长的警匪动作片,在2013年的岁尾带给我们一部充满着枪战、追车、爆破,颇有视觉冲击力的具有鲜明的港式情怀色彩的影片《扫毒》,影片残酷、温情却又充满血腥,暴力英雄们在担当社会英雄的同时又增加了道德伦理意味,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便是男儿间的铁血情义,江湖道义和家庭观念。这部跨越香港和泰国两地拍摄的大制作港片,有着不一样的震撼之感,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电影的崛起和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清理现有的诸多矛盾,以为<阿凡达>的分析为切入点,阐述当代电影的审美观念,说明保持一定的对社会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呼唤具有物质超越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电影的商品属性与艺术属性中,艺术属性应该成为电影的基础支撑。而与近十年的中国古装武侠片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相反,这些影片在艺术审美方面则表现得相当肤浅。电影应传达给人以高尚的审美感受以及主流价值观,这一点正是大部分当代中国电影所缺失的,也应该是电影文化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