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通过对国际分工方式演变和发展方式变化的考察,本文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前全球失衡形成的重要原因。基于我国在分工中的弱势地位及所获贸易利益的对比,研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影响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三个假说命题.利用我国制造业24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假说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对所有类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总体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总体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国际分工参与程度除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外,对总体制造业及其他类型制造业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引起广泛关注.在失衡格局的维系和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经济功能的国际分工关系都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先后测算了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程度和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是造成制造业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程度强化了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削弱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内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扩张使得发展中国家逐渐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之中。FDI作为跨国公司主要的投资方式之一,其进入东道国的动机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FDI在促进东道国融入世界分工体系的效应方面也不尽相同,就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与FD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流入中国的FDI类型极大的提升了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呈现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并重、产业内和产品内垂直分工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主导的特点。中国已经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未来五到十年,国际垂直产业分工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将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会继续提升,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因素目前被归结为金融发展和国际分工优势上的差异。但这些因素并不完全是外生决定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这些因素之间的彼此联系也完全不同。基于这些经验事实,我们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模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理论和国际分工优势理论在解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一国技术与金融创新能力、所处的国际竞争位置和其在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中的政策选择有着紧密的关系。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和所属阶段,中国在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方面应采取以技术创新为主、以有助于技术创新的金融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经济组织治理为辅的模式,而不能仅着眼于治理金融失衡或分工失衡。 相似文献
10.
1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产品内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不断深化,汽车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特征。汽车跨国公司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对全球生产网络进行整合,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我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十分低下,在新国际分工格局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已有条件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推进产品价值链升级,最终获取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全球失衡的不断加剧,经常项目的可持续性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经常项目的调整、尤其是赤字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货币贬值、经济下滑等代价,人们认为目前的失衡局面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试图通过经验研究寻找近年来经常项目可持续性的规律和特点。经常项目赤字逆转较为平均地分布在1970年至今。从probit模型回归结果看,除了经常项目余额、经济增长等常见影响因素外,影响国际产业分工的金融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也是预测经常项目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一国金融产业相对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越大,该国发生经常项目赤字逆转的可能性就越小.说明虽然金融业的发达让一国更容易背负赤字,但是这种优势也让该国有一定不急于调整经常项目赤字的“特权”,这也是造成经常项目失衡长时间存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决定因素作了理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中国2000-2009年间29个省份的加工贸易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技术,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发现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对其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而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备状况、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水平等也对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文献,探讨对产品内分工的科学定义,选择合适的指标测度我国产品内分工的水平并对如何破解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制造业存在的困局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外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重大变化。国际分工已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阶段,而在于产品的整个价值链,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变为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对全球生产体系、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投资战略加以调整,出现国际外包现象。本文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国际外包行为。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东盟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地位与跨国公司FD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FDI在全球的生产布局极大地促进了东盟国家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东盟国家近年来FDI和中间产品贸易的现状,发现随着世界FDI流动的不断恢复,在产品内分工处于价值链中后端位置的东盟国家,虽然位置没有明显提升,但在引入FDI增加的同时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却在不断加深;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跨国公司FDI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可能存在良性互动关系的假设,并建立数量模型对东盟五国十多年来FDI与中间产品贸易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内跨国公司FDI与中间产品贸易即产品内分工之间存在着双重的因果关系,而短期内只有中间产品进出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FDI与中间产品进出口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全球价值链(GVC)是国际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其源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相互契合。随着内在动力和外部约束条件的变化,参与GVC分工合作的各经济主体随即开始调整经济行为,其结果表现为GVC的解构和重构。本文从多个视角对GVC重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GVC分工演进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GVC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区域价值链逐渐形成并稳固;(2)超大规模市场提升了中国对GVC的影响,且技术进步推动中国逐渐向GVC中高端环节攀升;(3)GVC重构源于技术进步、经济特征以及政治环境三方面的动因;(4)GVC重构本土化、区域化和多元化三大趋势会对中国各方面产生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