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居民储蓄函数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构建我国居民储蓄函数的基础上,以相关经济变量1994年-2000年的季度数据为依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进行实证分析,解释了我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原因,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如:名义利率和居民储蓄之间负相关,股市市值与居民储蓄正相关,制度因素对居民储蓄有积极影响等。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当前调控我国居民储蓄的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储蓄倾向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分析中,与制约居民消费相关的居民储蓄倾向及其储蓄函数日益被人们关注。我国居民储蓄倾向有何特征?它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一、居民储蓄倾向及其现状与特征 居民储蓄倾向是指居民储蓄(S)在居民收入(P)中的比例,分为居民平均储蓄倾向(APS)和居民边际储蓄倾向(MPS)。居民平均储蓄倾向指平均每单位居民收入中所占有的居民储蓄,即APS=S/P。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居民储蓄的  相似文献   

3.
段小明  赵昊阳 《价值工程》2007,26(8):143-145
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水平一直居高不下。居民的高额储蓄无疑是把双刃剑,对经济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分析了居民高储蓄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对我国银行储蓄高企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单纯从消费角度解释与消化居民银行储蓄是不适当的,化解高储蓄的另一有效方式在于发展准储蓄替代产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储蓄的价值,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直接投资所受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低风险资产的缺乏,以及风险资产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强制性银行储蓄,是现在储蓄高企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大力培育储蓄替代型金融资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文章选取1978—2004年相关经济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高额储蓄存量和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原因和动力,认为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因素对居民储蓄有积极影响,名义利率和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通货膨胀对储蓄有较微弱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陆的高储蓄与高房价是两个令人关注的经济现象。一些学者认为高房价导致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推高了中国大陆的储蓄率,这种观点既违背了传统的财富效应,也与国际经验相悖。基于2000年至2012年资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居民储蓄的变动只能解释我国总储蓄上升的35%。进一步利用我国大陆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静态、动态、空间面板、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房价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房价的上升会提升居民储蓄的说法无法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增长变动的基本情况,从我国居民储蓄和收入的关系入手,对我国近年来的储蓄政策对城乡居民及不同地区居民的不同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验我国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开支与储蓄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平行数据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教育体制、完善住房信贷是降低我国巨额储蓄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居民的储蓄倾向偏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对我国城镇、农村居民及按收入等级分组的城镇居民储蓄倾向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降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提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用缓冲储备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缓冲储备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开支的不确定性与储蓄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不仅显著,而且以目标储蓄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能够比以储蓄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更好地解释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教育体制是降低我国巨额储蓄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现行利率。这是否会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要视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而定。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千变万化,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例如,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和政府调节、以及不同个体的生活环境,背景,经历,价值观等都会对居民储蓄行为产生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变迁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储蓄利率、物价水平、社会消费风气、未来预期和生命周期。要改善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就必须要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保持适当的利率水平,稳定物价水平,增设银行储蓄网点。  相似文献   

13.
廖婷 《中外企业家》2009,(18):174-175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是"高储蓄、高投资、双顺差",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长期持续,在经济增长初期,经济增长有赖于储蓄的增长,但随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买方市场,高储蓄率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在储蓄、投资双高的局面下,存在投资效率低下,储蓄不能转化为有效投资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我国储蓄和投资内在结构的分析,对我国投资与储蓄结构,以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阻碍我国金融机构效率提高的原因 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国内储蓄总额迅速上升,到2006年储蓄总额已达335459亿元,但是高储蓄并未转化为高投资,投资增长远低于储蓄增长。不但如此,199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时期都出现投资不足.并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储蓄在总储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90年代已成为银行资金和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此,居民储蓄行为构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微观数据及其宏观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高于农村,但储蓄在农村居民之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却高于城镇,将教育和医疗支出计入消费以后,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2)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LCH)不同,中国家庭的储蓄率表现出随着户主年龄上升而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3)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家庭之间的储蓄差距已经超过了收入差距,绝大多数储蓄集中于少数高收入家庭.文章最后探讨了相关结论的宏观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居民持有现金有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的大幅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经济的好转,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引起居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差距拉、投资渠道欠缺等因素息息相关。高储蓄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和成本。本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居民储蓄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我国居民在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上的消费行为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当中具有显著的“预防性储蓄”成分,未来预期收入当中也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在目前总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将是扩张社会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19.
郑艳丽 《数据》2003,(7):31-32
居民储蓄既是一种潜在的购买力,又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基金。据统计,2003年5月末北京市居民储蓄达到4800多亿元。从规模看: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居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从结构看,呈现城乡存款数量不均衡,不同阶层间存款数量不均衡,储蓄存款趋于活跃的特点;从趋势看,居民储蓄意愿不断增强,储蓄动机所涉及到的制度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加之强大的储蓄潜力作为支撑,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北京市居民储蓄仍会保持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居民储蓄的现状从规模看:2003年5月末居民储蓄达到4813.4亿元,同比增长23.5%。从1978年至2002年末,…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1月份金融统计报告显示,2000年1月份,全国居民储蓄存款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0242亿元。按照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正常增长速度,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来在一个千年末就应当突破60000亿元大关,为什么等了一个“世纪”,在2000年的1月份才珊珊来迟呢? 降息征税分流储蓄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这里,我们不妨稍作回顾: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9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才不到300亿元。10年后的1989年,就增加到5000亿元,1992年突破10000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