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宗全  张山 《金卡工程》2010,14(4):95-95
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不存在刑事和解制度,最有可能存在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当属刑事附一带民事诉讼程序、被害人参与的公诉程序以及自诉案件程序,他们中都没有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是以国家起诉和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为主要模式的,并深受”探知真理”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程序的设计完全以管制思想、权力支配观念为基础,在实践中也具有被害人被忽略、犯罪改造不理想、社会关系不利于修复、案件积压、司法成本高、浪费了司法资源等传统刑事司法制度所具有的弊端。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处理模式,创生了一种新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具有诉讼分流、满足不同主体利益、化解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矛盾和冲突等司法功能。文章认为在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进行改革十分必要,可以弥补正义的不足,进而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3.
邓畅  李昊 《金卡工程》2009,13(11):133-13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刑事被害人合法民事权益的保护,但由于立法规定的比较简单,该制度在司法适用时存在较大争议。现有的司法实践中,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理念应转变、赔偿主体及范围还没有理顺、不能很好的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弋萌 《金卡工程》2010,14(7):118-118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时理论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中,笔者将从司法实践中一则案例处出发,结合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刑事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建立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李建兵 《金卡工程》2010,14(11):111-111
自国家公诉制度建立以来,不论法学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一直都以刑事被告人权利救济作为研究的主题,极少从保障刑事被害人权利的角度进行考察。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被害人学的兴起和人权保护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对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才逐渐引起法学界的关注。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方面的缺失,已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和探讨。因此,研究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设计,对建立我国相应的制度必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付亚强 《金卡工程》2009,13(2):34-35
刑事自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自诉提起的理论基础,有其存在的价值。本文拟对其存在的法理基础进行分析,探讨自诉权存在的合理性和对于保障公民权益、节约司法成本、监督制约国家权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燕 《金卡工程》2009,13(3):80-80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轻微的公诉案件发生后,在调停人(一般为公力机关)的帮助下,加害人与被害人双方在侦察、起诉、审判阶段基于加害人的认罪,以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得到被害人的谅解后,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刑事和解制度旨在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是被害人的一种权利。所谓"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故必须对其加以一定的限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对刑事和解的适用从适用前提、案件性质、权利的行使等方面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8.
蒋博 《金卡工程》2010,14(4):96-96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加强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提高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首次将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确定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之一。但由于受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影响,现行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将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胡艳萍 《金卡工程》2009,13(9):37-38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是指对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但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的刑事被害人以及依赖其赡养或抚养的人,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给予其一定物质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具有补偿对象的特定性、补偿的物质性,即该补偿仅限因犯罪而引起的物质损失,不包括精神损失、补偿的程序性、补偿的有限性等特征.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对象包括刑事被害人以及依赖其赡养或抚养的人,且应当满足一定的条件.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应当以物质补偿为主,且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补偿的标准及程序.  相似文献   

10.
胡元静 《金卡工程》2009,13(3):40-41
刑事和解制度是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其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对于重罪案件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却鲜有研究,在恢复性司法理念逐渐盛行的背景下,研究此问题,意义非同小可。笔者在文中就重罪案件引入和解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做了研究,主要论述了重罪案件引入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包括恢复性司法理念、对犯罪本质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八成的刑事赔偿难以兑现,多数被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了人财两空的境地.对于刑事被害人而言,因被告人的行为导致疾病、残障甚至失去家中的项梁柱,经济上又得不到补偿,生产和生活上往往陷入困境.作为一名基层的检察工作人员,就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亦是感触颇深,在此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抒发一己之言,初略构想检察机关在构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中该如何定位、如何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2.
陈约丹 《金卡工程》2009,13(10):14-15
刑事司法环境是刑事司法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刑事司法活动只能在一定的司法环境中运行和发挥作用,同时刑事司法环境也必须通过刑事司法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更好的改造.内部刑事司法环境是刑事司法机制运行过程中所拥有的条件结构和状态.当前我国内部刑事司法环境仍存在诸多问题,应规范刑事司法标准、刑事司法程序和刑事司法行为,构建刑事司法权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静 《金卡工程》2010,14(4):71-72
刑事谅解,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法律思潮,建立在对传统刑事法制度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之上。按照刑事谅解的理论思路,传统的刑法观念建立在国家-犯罪人的二元结构之上,其将被害人仅仅视为控方证人,排斥在刑事冲突纠纷解决机制之外,严重损害了被害人的利益,甚至以被害人的边缘化为代价达成国家与被告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因此,后现代主义法治观认为,传统刑法观念过于突出国家的主导地位和绝对权威,而湮没了个人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和诉求。刑事谅解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本文中,笔者将从刑事谅解对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冲击来谈谈刑事谅解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修复性司法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司法理念,重在修复犯罪人、被害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被害人保护更是修复性司法的中心所在。被害人角色被遗忘的现状客观上要求以被害人保护为中心的修复性司法制度的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和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连理和完善就成了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谢敏 《金卡工程》2010,14(11):94-94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撤回公诉制度存在法律规定模糊、实际操作混乱的问题,直接侵害了被告人和被害人权利。本文通过对撤回公诉制度的司法依据和运行现状的分析,提出完善撤回公诉制度的具体建议,以期规范撤回公诉制度,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司法公正,维护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常洁琨 《金卡工程》2009,13(11):120-120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不仅可以提高诉讼效率,还能在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达到和解息诉的目的。为了使刑事和解制度能在我国有效运作,作者提出了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赵洁 《金卡工程》2010,14(11):45-46
刑事辩护制度是现代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一宪法原则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体现与保障。它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是刑事诉讼程序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标志。1996年我国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辩护制度做了重大修改和完善。然而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在立法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图对我国现行刑事辩护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完善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詹孪茵 《金卡工程》2010,14(10):110-110
刑事和解已经在实践的探索和总结中渐渐形成了一些制度的雏形,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刑事和解规范性文件,各地在司法实践中的做法各不相同,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刑事和解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当下理论和司法实践提出一些刑事和解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常开平  胡森 《金卡工程》2009,13(6):19-20
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实困境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如何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制度上来。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结果执行难已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存续已久的"痼疾",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本身的程序设计是导致判决结果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在概览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以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对其程序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对策即通过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程序设计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周朝章 《金卡工程》2010,14(10):78-78
刑事和解是现代西方刑事法学的创举,在刑事司法体系内对被害者利益及罪犯利益实现了双重保障的一项制度,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模式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出现刑事和解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