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各大卫视的传统节日晚会则是一个很恰当的宣传传统文化以及弘扬优秀传统的载体。河南卫视为庆祝端午节制作的节目《端午奇妙游》成为传统晚会节目的一股清流,对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以传播的仪式观为理论支撑对《端午奇妙游》进行文本分析,探究节目中如何进行符号互动、仪式感的塑造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李雨晨 《中国报业》2023,(22):14-15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用再塑经典的“国风”内容、融汇古今的“国潮”表达以及创新“国韵”的影像,以“仪式化的传播方式”,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挖掘了传统文化新活力,唱响文化认同的时代强音,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3.
增强国家语言能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高校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校院层面应优化顶层设计,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师资力量培养、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第二课堂实践等方面优化二者融合路径。高校教师应立足于教材载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储备,科学有效地通过教学设计将二者有机融合。笔者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及融入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构建并践行“语言技能+文化学习+语言竞赛+活动实践”的融入路径,创新“课内+课外、显性+隐性、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融入模式,突出“中国心、中国味、中国情”。  相似文献   

4.
王冕 《中国广告》2023,(4):68-70
<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以来,加快推进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节目创新,全力构建“5G+4K/8K+AI”战略格局,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形成了“满屏皆精品”的生动局面,媒体融合优势和强大的融合传播实力已成为总台区别于其他任何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告》2022,(11):44-45
<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大师列传》近期在CCTV-1隆重播出。节目聚焦现当代文化艺术大师,以“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融合,生动展现大师们在新时代奋力从“文艺高原”迈向“文艺高峰”的探索历程。从时代中走来为时代画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时代精神思想的浓缩与见证。《大师列传》第一批共推出6集,聚焦“让世界听见中国”“入诗情画境写时代新风”“为山河写照为时代画像”等主题,展现郑小瑛、王明明、范扬、  相似文献   

6.
孙宇钦  孟改正 《中国报业》2023,(23):126-128
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全体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文化熏陶和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日晚会频频出圈,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等方面不断创新,为电视节目重新焕发生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就理工类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契入点,提出了理工类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包括构建公共必修课、传统文化选修课以及通识在线课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组建教材编写团队,编写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教材;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颜华 《中国报业》2015,(6):56-57
《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档颇具影响力、以成语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原创性电视文化节目。该节目是电视媒体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的产物,节目播出之后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关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国成语大会》可谓是利用电视这一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和弘扬的成功范例,加强对其研究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对此,本文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例,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3日,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录制现场,来自全国各地100名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荣誉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欢聚一堂,抒发心得,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此次节目一改往日主持人、嘉宾为主与观众联动模式,而采用了热点问题现场调查讨论的特殊编排方式。在5个重点调查项目中,“2004年您最关注的企业家”和“2004年您最关注的事件”引起了在场百位嘉宾的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在向社会传播“三农”领域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三农”主题的自媒体存在栏目选材缺乏明确规划和创新、商业模式转变导致运营困境、违法违规突破监管底线、专业人才欠缺限制发展空间及过度关注现象级网红带来认知偏差等突出问题.促进“三农”自媒体规范发展,一是要深挖“三农”题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健全监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始终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吸取世界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提倡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从而形成巨大的文化生产力。一、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对那些能够反映民族特质的文化和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大范围中只能算作是一种“亚文化”,它从属于民族文化体系,以民族文化为土壤。杜拉克说:企业文化符合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12.
陈霄 《中国报业》2023,(13):174-175
在新时代的融媒体生态环境下,新旧媒体面向受众推出了内容优质、形式多样的文化类节目,这就意味着文化节目主持人也需要顺应节目的改变,塑造新角色。为了适应文化节目所呈现的主持新形态,文化节目主持人应当从提高文化影响力、实践互动性传播、探索角色创新等三方面着手,践行角色塑造任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于昕宁 《中国报业》2023,(4):116-117
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政课程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红色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准确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程教学中红色文化的内容,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紧抓“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课程+教材”等,以全周期、全过程、全覆盖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红色文化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实践原则强调“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在新时代中国实践中传承、创新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须遵循双重尺度。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要求传承精湛的器物技能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优良道德品质;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传统文化不断发展转化创新和树立新时代的价值方向;坚持双重尺度与实践统一,重在把握定性取向的原则,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抽取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将其注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已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共同探讨的话题。在众多育人模式中,“美育+思政”的育人模式被各大高校视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红色经典美术作为高校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其间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思想。通过重读红色经典美术的方式,带领大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寻美术作品背后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员工薪酬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高速发展的现代企业,尤其以时间限定基础薪资、以绩效考核逼迫员工内卷、以名誉福利诱导员工加班、以弹性薪酬加速企业人力资源的裙带关系膨胀,均与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体系缺乏数字化资源和条件有关。文章从绩效薪酬、弹性薪酬、加薪标准、薪酬信息的公平性和透明化等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数字化技术填补传统薪酬管理漏洞的关键要素。同时提出了以“全行业+全地域”大数据为定薪衡量指标,以“全周期+全岗位”数据库为加薪动态参考,以“全新人+全公开”职能数据考核绩效标准,以“全平台+全激励”开拓数字挑战行业卓越,以“智能算法+精准画像”实现薪酬模式转型等建议。旨在支持现代企业完成薪酬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志雄  桂仕如  徐欣 《商》2013,(19):139-140
文化是一种范式、过程、结果,也是一种路径,一种视角。本文以文化的视角为切入点审视“中国梦”,认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晶。文化语境里,“中国梦”的过去是文化自觉,“中国梦”的现在是文化自信,“中国梦”的未来是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8.
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重大历史事件系列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利用先进传播技术和“现场演绎+矩阵传播”的创新方式,实现了全媒体平台传播,对传统古籍保存与传播产生了巨大功效。本文探讨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过程中的特殊价值与重要意义,为我国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作传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援藏精神,将援藏精神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并发表了对援藏精神的讲话,初步形成了援藏精神的理论释义。援藏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责任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理想信念;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价值原则;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民族气质;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品质品格。  相似文献   

20.
谁引导农民致富,谁就与农民一同致富;谁和农民抢饭碗,谁就没有饭碗。———通威集团“和顺式”管理的核心是“和”,要实现“人和”、“物和”、“利和”,灵魂是“心和”。“和顺”有三个层次,“和气”、“和谐”、“和顺”。“和气”是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和谐”是整合相关主体、相关要素的基本要求;“和顺”是追求事物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为本,信为先,和为贵”。地处我国齐鲁文化发祥地的济钢,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借鉴了外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和顺式管理”是两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