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握"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关键在于厘清"开放性"对区域合作的基本要求。对"开放性"的认识应该从整体协调、地缘情结、权力核心以及制度建设四个角度加以考察。准确界定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可以为人们认识东亚地区合作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思考线索。东亚合作的深入发展应得到核心国家的联合推动,应得到机制建设的适当支持,应注入地区身份或者地区认同等观念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区主义为中国和发展起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目前奉行的地区主义政策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接受“开放的地区主义”、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中国的这种地区主义政策可以维持东亚的“软地区主义”特征,不触及美国和周边国家的核心利益,减少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的“威胁感”,达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地区主义,继续保持积极参与者而非积极主导者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多边贸易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多边贸易体制中互惠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及多边贸易体制的实施机制之间的关系,从区域经济集团发展的新特点,如南北合作模式和开放性地区主义,来阐述新区域经济集团的兴起、发展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巩固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是一个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的地区。东盟要在这样的地区建立一个以经济合作、政治-安全合作和社会文化合作为核心的"东盟共同体",无疑面临着巨大困难。本文认为:东盟的共同体建设是"在多样化中求统一",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但各国之间合作发展的"统一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张彬  李畅  杨勇 《亚太经济》2017,(5):5-13
退出TPP标志着特朗普领导的新一届美国政府退出多边化区域贸易平台建设,从而使多边化区域主义发展进入了调整期。现阶段多边化区域主义的发展主要特点为RTAs范围不断扩大、内容逐渐深化、主导力量缺失、亚太地区核心地位凸显。短期内多边化区域主义发展取决于域内成员方的博弈;长期来看,美国不会缺席多边化区域主义建设进程。中国应当把握美国短期缺席多边化区域贸易平台建设的机遇期,立足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RCEP谈判,深化金砖国家合作关系,推进多边化区域主义发展,重构全球贸易新规则。  相似文献   

6.
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是研究地区合作时的三个核心概念。有必要使用地区性的概念分析东亚的地区性。东亚存在着两种地区化 :以市场为中心的地区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地区化。作为一个政治概念 ,东亚地区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特征 ,东亚现存各种地区主义之间具有内在的竞争性。东亚地区合作的当务之急是整合已出现的各种地区化进程和多样的地区主义 ,使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相互兼容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东亚地区结构 ,使东亚最终获得整合性的地区化和分享性的地区主义。  相似文献   

7.
与封闭性地区主义、不同,开放性区域组织主张建立一种广泛、非歧视性的合作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不可避免地容易导致非成员国免费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并由此带来成员国的福利损失.基于三个代表性国家的古诺博弈模型,本文分析了搭便车问题对开放性区域合作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加入开放性区域组织能够提高成员国福利水平,然而搭便车现象的外部效应,又使得成员国往往具有退出动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加入开放性地区组织能否使得成员国在其他方面(国内企业产出效率提高)获取较高收益.从而抵消搭便车导致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8.
地区主义的本质特征--多样性及其在亚太的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介于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或思潮,地区主义(Regionalism)以新的面目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向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其突出表现是,世界经济以地区为中心聚合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形成三大地区性经济区,即欧洲、北美和东亚.受这种"经济地区主义"的促发,国际政治安全领域以及更加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领域里,也明显出现了按照传统的地缘主义和块化思想发展演变的趋向.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一新的地区主义思潮(也称"新地区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已经引起日益加强的兴趣.在新一波地区主义研究浪潮中,一个日益突出的关键问题是,地区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就此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性,也有由"欧盟模式"、"东盟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表现出的个性。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将是区域间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性,也有由"欧盟模式"、"东盟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表现出的个性。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将是区域间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国际秩序和地区秩序的基本概念出发,探究国际秩序的演变和地区主义的勃兴,指出国际体系已经达到地理扩展的极限,在全球秩序探索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之际,主要大国将其关注点转向地区秩序的重塑。以此为基础,作者剖析地区一体化的进程,深入研究地区主义的作用与价值,指出地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新地区主义的兴起,推动着地区秩序的建构。共同利益的汇聚及其制度化是地区秩序建构的基本逻辑,具体地说,存在互动关系的相邻国家之间以地区内各国共同利益的汇聚为基础,并通过地区意识的整合实现共同利益的制度化;地区各国共担责任,地区大国承担提供地区共同物品的更大责任。上述建构地区秩序的基本逻辑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以共同利益的追求为基础,以各国责任共担、大国承担更大责任为主要形式,以奉行开放地区主义为基本原则,以追求合作安全为主要支撑,以地区制度建设为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地区间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区间制度设计在促进合作上的适用性。制度化与论坛化是当前地区间合作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制度选择的区别体现在结构平衡、施动方向、互动结果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制度适用性上。作者提出:在制度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强势的一方因为缺乏足够的回应或制衡,将导致其倡议和政策制定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而在论坛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平衡和双向的互动以及合作的意愿能够增加最后的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欧盟推动的对非制度化地区间合作与中非合作论坛推动的论坛化地区间合作是当今地区间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欧盟与中国的对非地区间合作的比较研究发现,适用性的制度设计应该建立在地区间结构平衡、双向互动和强烈的政治意愿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地区间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区间制度设计在促进合作上的适用性。制度化与论坛化是当前地区间合作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制度选择的区别体现在结构平衡、施动方向、互动结果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制度适用性上。作者提出:在制度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强势的一方因为缺乏足够的回应或制衡,将导致其倡议和政策制定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而在论坛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平衡和双向的互动以及合作的意愿能够增加最后的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欧盟推动的对非制度化地区间合作与中非合作论坛推动的论坛化地区间合作是当今地区间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欧盟与中国的对非地区间合作的比较研究发现,适用性的制度设计应该建立在地区间结构平衡、双向互动和强烈的政治意愿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地区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兴起。在长期的地区主义实践中,发展中国家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经济和安全优先的地区主义发展路径,并且正朝着综合性、多功能、外向型的方向发展。这一路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地区秩序的双层结构。从地区内部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地区主义的发展有其特有的战略考虑。在政治上,通过对话与协商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平等,维护国内稳定和地区安全;在经济上,通过贸易、金融、货币等政策的协调,来化解内部经济矛盾与冲击。从对外联系看,尽管很多时候外部大国介入地区事务能够增进地区利益,但由于在客观上存在的对外不对称依赖关系,这种介入很可能会成为组建排他性的地区政治经济集团的制约因素。总之,由于地区内的优先政治经济考虑以及对地区外力量的借重与依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难以发展成为欧洲式的政治经济联盟。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应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所以,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把握好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地区应认识和把握民族文化宽容的规律,发挥文化宽容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坚持在"和而不同"中构建民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在"求同存异"中张扬民族文化的个性魅力;在"多样性"中坚持民族文化核心价值影响力;在"传统性"中彰显民族文化软实力,巩固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万隆会议(即1955年亚非会议)进程源自两次亚洲关系会议,经由科伦坡国家会议倡议而正式启动,直至第二次亚非会议夭折而最终结束。东南亚国家在万隆会议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使自身的议题成为共同的核心关注,以至于这一进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东南亚特征",从而对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孕育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性和规范性影响。从历史看,万隆会议进程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东南亚的区域需求、塑造了印度尼西亚的区域领导地位,而且框定了东南亚国家与域外大国的关系、增进了东南亚区域认同的建构,从而推动了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孕育和发展。从规范看,万隆会议进程不但采用了协商一致的共识性决策程序,形成了二战后区域合作特定的"亚洲方式",而且将不干预、主权平等、和平相处、不结盟、非正式等"核心规范"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两者与会议所奉行的"求同存异"原则及会议所凝聚的"团结、友谊、合作"氛围共同构成泛亚洲主义框架内跨区域合作进程中著名的"万隆精神",统称为"万隆规范",并成为此后东南亚区域主义尤其是东盟框架内"东盟方式"和"东盟规范"的核心来源,从而促进了"万隆规范"的"东盟化"。这显示出亚洲区域主义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在经验和规范上的互动和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城乡差距过大、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正是集"三农"和"欠发达"两大问题于一体的矛盾集中地,经济、社会问题更加集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存在的困境,提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应基于其自身社会、经济和生态特征,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同时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实现西北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门洪华 《开放导报》2005,47(3):23-30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存在着战略性张力,而地区主义扮演着联结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的桥梁作用。三相辅相成,构成谋划中国大战略的基本因素。如何将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这一对矛盾统一到地区主义思考上来,成为当前中国战略谋划必须审慎思考的重大议题,也隐然成为中国崛起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我们要强调国家主义在中国大战略谋划中的基础地位和全球主义的宏观视野,但更突出地区主义在中国大战略谋划的核心价值。中国应确立明晰的大战略框架,其中包含以富民强国为目标的国家主义战略,以创设、主导国际制度为目标的地区主义战略和以参与、分享为目标的全球主义战略。  相似文献   

20.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部产学研合作试点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从全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区域分布情况看,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却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应以珠三角地区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重点,并结合珠三角地区三大经济圈的建设,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选择。以粤东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和专业镇等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逐步推进广东后发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此外,还应与开放经济建设相协调,不断推进广东与港澳台、独联体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