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话语作为(不)安全实践:语言、理论和“邪恶轴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言语行动"理论作为认识出发点,对(不)安全文化的来源进行重新思考,指出话语本身可成为一种(不)安全实践活动。把语言作为安全政治分析的主要单位,旨在超越长期以来仅把外界物质要素作为(不)安全文化来源的看法,看似"客观"、"自然"的安全政治问题,往往是国家之间彼此话语诠释和建构的产物,这类话语实践反过来可以成为制造国家之间深刻敌意和冲突的来源。作者以布什政府"邪恶轴心"论为例,说明不适当地使用语言与制造冲突紧张之间存在着一定因果关系。于是,制定良好的语言政策/战略,乃是确保国际关系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全球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新难题和新挑战,局部动荡和冲突持续不断。(西方国家)海外军事干预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而且往往是在捍卫和推广"民主"及"自由"价值的名义下进行的。在美国,政治家和决策者不仅制订周密的海外军事干预行动计划,而且精心策划一整套服务于这类军事干预计划的语言战略,使得西方"民主"语言成为美国政府采取军事干预行动的动力。冷战后美国国家利益不仅体现在实现物质追求上,而且表现在捍卫本国价值观念方面。把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信仰的观念和价值说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制造了西方社会"原教旨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和扩张。它不仅给美国及其盟国采取海外军事干预行动制造了"理由"和"借口",而且排斥和压抑了世界上其他不同文化的价值和观念。西方社会所推行的这种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成为全球及地区安全动荡、民族/宗教仇恨、暴力及冲突升级的新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社会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既是强势的,也是脆弱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相似性认同的文化联结和基于人际交往的关系联结被认为是社会冲突跨国扩散的重要渠道和机制,但相关实证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基于综合危机预警系统事件数据库中的166个国家和地区在1995—2012年的冲突事件资料,采用异质扩散模型,分别以语言和区域贸易协定作为文化联结和关系联结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文化联结、关系联结以及二者与空间距离的交互作用对社会冲突扩散的影响。结果显示,文化联结机制在社会冲突扩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社会冲突更容易在那些使用共同语言的国家之间扩散,且地理上的邻近将强化这种扩散;基于经济往来的关系联结机制仅仅在地理上邻近的国家间产生作用,即同属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邻国间存在冲突扩散效应、非邻国间则不存在显著的冲突扩散效应;而没有文化或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单纯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未发现显著的冲突扩散效应。这些发现有助于深化对社会冲突扩散机制的认识,可为评估政治风险、制定预防和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者主要从伊斯兰传统政治理念出发,论述了伊斯兰国际体系观的内容及其现实困境,力求相对客观地理解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关系。首先,伊斯兰的宗教共同体(乌玛)观念将超民族、超地域、超国家的"乌玛"作为政治共同体的理想原型,导致当代各种伊斯兰思潮均以重建"乌玛"为政治理想,并使伊斯兰世界的民族国家建构深受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矛盾的困扰,而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伊斯兰世界分裂的现实使重建乌玛注定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其次,传统伊斯兰文化的真主主权观念,被当代伊斯兰主义发展成为反对国家主权的"伊斯兰国家"理论,并诉诸实行伊斯兰教法、重建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实践,导致伊斯兰国家宗教与世俗的矛盾冲突并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同时也加剧了伊斯兰国家与现行国际体系的矛盾。最后,崇尚和平、平等、中正构成了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但伊斯兰的传统"圣战"观对后世影响至深,它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运用具有其正当性,但宗教极端主义对圣战的扭曲和滥用,既加剧了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冲突,也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抗,并为西方妖魔化伊斯兰教攫供了口实。伊斯兰与现行国际体系关系的调整是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因素,伊斯兰世界和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伊斯兰与国际体系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5.
国际政治经常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更多的场合它则是与唇枪舌剑有关。事实上,在国际关系中,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它经常处于政治分析中的显著地位,并对实际的政治进程及其结果构成影响。作者关注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政府如何利用一系列政治话语,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而铺平道路,并选择美国总统布什的“战争动员”话语,对其进行必要的社会/文化分析。文章提出一种研究假设,即布什把政治语言作为对伊拉克政策的一项战略工具,通过把萨达姆政权叙述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敌人”,将它“邪恶化”和“罪孽化”,使美国政府在采取“更迭”一个主权国家政权的行动方面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国际政治经常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更多的场合它则是与唇枪舌剑有关。事实上,在国际关系中,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它经常处于政治分析中的显著地位,并对实际的政治进程及其结果构成影响。作者关注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政府如何利用一系列政治话语,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而铺平道路,并选择美国总统布什的“战争动员”话语,对其进行必要的社会/文化分析。文章提出一种研究假设,即布什把政治语言作为对伊拉克政策的一项战略工具,通过把萨达姆政权叙述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敌人”,将它“邪恶化”和“罪孽化”,使美国政府在采取“更迭”一个主权国家政权的行动方面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在对外政策分析方面,研究者应该多视角、多维度地观察和理解一项对外政策。把有关身份及话语的理论引入对外政策研究,有助于拓宽政策分析的视野和手段。在对外政策的全部过程中,确定身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对外政策往往受到身份政治的驱使和影响。国家身份不仅是一种文化建构,而且还是话语作用的产物。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对外政策,有必要考察文化与对外政策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在当代美国身份中有两个突出且不一致,甚至彼此冲突的表现——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它们不仅体现在美国对外政策的话语及行动中,而且经常给美国对外政策带来错综复杂的后果。2014年夏季,为了维护自身在中东的安全利益,美国决意对叙利亚境内不断扩张的"伊斯兰国"极端势力实施空袭。但是,这一军事行动缺乏来自国内外机构的必要授权,也没有获得叙利亚政府同意。于是,奥巴马政府选择利用话语建构了一个更为"迫在眉睫"、"更为直接"的威胁——"呼罗珊集团"以及它与恐怖主义"基地"组织的联系,以便为美国主导下实施的这一空袭政策寻找到"合法性"和"正当性",为人们从经验上观察和理解美国对外政策如何受到身份政治驱使提供了一个最近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朝鲜核问题也许是当今世界政治中最为棘手的挑战之一。它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样处于危险境况却不太显而易见的一个情形是,目前所存在着的对抗局面依旧严峻并趋于恶化,使得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作者认为,朝鲜核问题演变至今乃是社会及政治建构的产物;理解朝鲜核问题处理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冲突模式,需要对朝鲜半岛(不)安全进行重新思考。作者把重点放在对有关视角的讨论上,在引入社会文化视角的基础上,提出在处理朝鲜核问题过程中,对安全和身份之间的密切关系给予充分考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周晓婷 《魅力中国》2014,(16):268-268
婆媳问冲突话语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又复杂的语言现象,婆媳类冲突话语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避免的,其既存在负面性,又存在正面性。如果处理得当,在人际交往中,它就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如果处理不当,它就会破坏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以当今热门的有关婆媳题材的家庭电视剧为语料来源,从中搜集整理相关语料。在前人的研究上以会话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冲突话语的起始阶段的三种起始模式:表态称述-否定性表态、指令-拒绝和质疑-否定性回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与一般语篇具有的权威性声音不同,学术语篇要求作者尽量"失语",而读者尽量"发声"。哲学学术话语的建构声音策略离不开哲学学科语言的特殊性,深受作者的政治、文化背景影响。分析哲学学术话语的声音建构策略,有助于归纳和分析出哲学学科的话语特点,弥补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面纱是穆斯林妇女穿戴的体现伊斯兰特色的典型服饰,它所包含的政治、文化、民族、性别含义使其成为文明冲突的焦点之一,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面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不论是将面纱作为文明与野蛮的标志,还是作为保卫伊斯兰的武器,它们都反映了性别、不同文明和不平等国际秩序的冲突,进而深深影响到个人、国家和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12.
面纱是穆斯林妇女穿戴的体现伊斯兰特色的典型服饰,它所包含的政治、文化、民族、性别含义使其成为文明冲突的焦点之一,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面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不论是将面纱作为文明与野蛮的标志,还是作为保卫伊斯兰的武器,它们都反映了性别、不同文明和不平等国际秩序的冲突,进而深深影响到个人、国家和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命运多舛,关键就在于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基本理念之间存在系统的、全方位的冲突。自由主义的哲学根基不可能得到中国文化的认同,且在对待个人的权利与天性、社会观、政治观以及道德观上两者都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张。我们今天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需要融合与超越这些冲突,在新的基础上实践与发展社会主义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以2013年39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5个指标及这些国家与中国相关的5个指标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在"一带一路"OFDI的国家风险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带一路"国家中,中国在大多数中东欧国家OFDI的政治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偏小;而中国在"一带一路"OFDI的社会文化风险普遍较大。就整体国家风险而言,中国在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和少数西亚国家OFDI的国家风险较小。从风险来源看,在政治风险和经济金融风险中,东道国自身的因素是中国在这些国家OFDI风险的主要来源,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因素对其影响较小;而在社会文化风险中,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因素与东道国自身因素对中国在这些国家OFDI风险的大小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2013年39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5个指标及这些国家与中国相关的5个指标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在"一带一路"OFDI的国家风险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带一路"国家中,中国在大多数中东欧国家OFDI的政治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偏小;而中国在"一带一路"OFDI的社会文化风险普遍较大。就整体国家风险而言,中国在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和少数西亚国家OFDI的国家风险较小。从风险来源看,在政治风险和经济金融风险中,东道国自身的因素是中国在这些国家OFDI风险的主要来源,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因素对其影响较小;而在社会文化风险中,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因素与东道国自身因素对中国在这些国家OFDI风险的大小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题材电影作为传播和交流"一带一路"文化的重要媒介,具备了以影像宣传国家政策、表达政治话语的功能。基于对电影《功夫瑜伽》文本的分析,展现其所呈现的当代丝路精神与文化互通现状,进一步探讨功夫喜剧中东方文化的风格元素与文化共享理念,为"一带一路"题材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国间地缘政治博弈和相互制衡使国际局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区域性冲突与摩擦时有发生。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政治冲突如何影响国际经济正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文献不断涌现,但深入的实证分析并不多见。作者基于2000—2015年中日政治关系与经贸往来的月度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结构突变检验与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对国际政治冲突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中日政治冲突对中日贸易产生了破坏效应,冲突级别越高,破坏效应越大,但这种破坏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第二,中日政治关系紧张还导致中日双边贸易部分向第三方国家转移,具有贸易转移效应,而且对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要明显大于对日本的贸易转移效应。该研究不仅揭示了长期以来"政冷经热"与"政冷经冷"之争的根源,而且可为中国如何应对国际政治冲突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日益加强,这种跨文化交际使时空紧缩,全球成为"地球村".为了交流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奋发学习别国语言.由于语言是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的接触就构成文化接触的重要方面.在这双重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解乃至冲突.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语言的深层问题--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尤为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的语言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文化,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对这个国家(民族)的语言--主要是在词汇方面,有深刻而全面的影响.语言蕴涵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词汇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文将通过分析词汇意义与文化的关系,结合语用原则,寻找由于词汇而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或失败的解决办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国际政治思想主干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从行为体和体系的双重视角考察先秦国际政治实践,挖掘出孕育于中原文化区域内的五点国际政治思想:大一统秩序观、以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以富国强兵为追求的国家权力观、以民心为导向的国家道义观及和而不同的理想观。同时,对比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国际政治问题,提出其当代价值:作为世界政府的联合国如何寻觅建立起一套以天下为公的、和谐的世界制度的路径与方法,以实现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相融共生、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大一统秩序。国家安全已突破以全面结盟为核心的军事范畴,而是以有限度结盟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国家安全,表现为双边及多边间签署经济合作协定或条约。以经济为主的非暴力手段成为国际互动主流形态,在强化以军队为主的国家力量外,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建立和扶持跨国企业集团等是实现中国国家权力最大化的优化途径和方法。国家道义关乎中国国际政治实践中的国内外民心所向问题,建立国家形象评估机制,以把握国内民情及国际对中国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和提升我国公民品德的关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防止社会思想淆乱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式微、西方国家文化殖民主义侵袭、网络错误舆论约束乏力、网络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境,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为此,应以尊重为前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平等对话意识;以话语创新为动向,全面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能力拓展为目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以立体化引导为指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管理水平;以安全可控为原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