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增长效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规模对增长效率差距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增长效率存在β收敛,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呈现出区域增长效率收敛特征,而西部区域增长效率变化趋势是发散的。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差异会随经济规模差异缩小而呈现发散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也表现为发散趋势,而西部地区会随着经济规模差距的缩小而呈现收敛特征。西部地区应实施局部均衡的发展战略,通过寻找自身优势和突破,避免落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有利于增长效率提升和收敛;东部和中部地区应通过整体的区域和产业政策配合,加快打破区域联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更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和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基于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从消费层面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利于国内需求还是国际需求的问题,并进一步讨论区域效应和创新水平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降低了进口率,促进了国内消费需求,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数字普惠金融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呈现显著差异,会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降低而减弱;(3)在影响途径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进而有利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金融支持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传统金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加持下而形成的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来实证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大、中部地区位居其后、西部地区影响最小;从影响路径上看,数字普惠金融不仅直接促进流通业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流通业领域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增加其收入水平,进而通过收入水平刺激消费,间接促进流通业发展。研究发现为中国更好地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流通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借鉴Feder(1983)两部门模型的思想,构建了一个改进的包含金融部门和实际经济部门的两部门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全国样本实证估计结果表明,以各省银行贷款总额为测度指标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以投向非国有部门的贷款总额为测度指标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关系。从三大地区估计结果来看,以各省贷款总额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显著,而东部地区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以投向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额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三大地区都是显著的,但显著性程度和大小从西部到东部依次增强,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六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中国2012—2020年236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及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全国及各地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持续提高的趋势。分区域来看,东部高质量发展水平领先于中部和西部,中部略优于西部。分维度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最快并成为促进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绿色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则有所下降;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直辖市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维度;市场化程度、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对省会(首府)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赋能显著;市场化程度和科技创新则是副省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因素。基于此,应进一步巩固头部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充分发挥省会(首府)城市、头部梯队城市等在城市群中的带动作用,并因地制宜增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显示:第一,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数字经济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第二,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应用的发展显...  相似文献   

7.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中部地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规模指标还是效率指标来看,中部的金融发展都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中部崛起必须依靠金融的推动力,金融发展需要与经济增长互动协调。  相似文献   

8.
运用2004~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地区贫困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金融机构农村信贷资金投放这一渠道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较高金融发展水平的形成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拉动而有助于农村贫困减缓。但是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实证结果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其农村地区贫困减缓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并不能减缓农村贫困,从而使得中国金融发展效应较大的地区差异在政策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识别绿色金融发展格局的时空变迁并揭示其空间关联结构,是实现绿色金融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提。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绿色金融指数,随后运用地图可视化、动态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重心迁移与离散趋势进行刻画,并引入修正引力模型对省域间绿色金融关联发展强度进行量化,最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第一,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中部、西部、东北三大地区间水平差异有所收敛,但与东部的差异依旧明显;绿色金融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持续提升空间较大;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由南至北”梯度降低的格局分布,发展重心呈现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第二,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密度、连通度与稳定性稳步提升,但整体关联度较低,新疆与西藏被孤立于网络以外,关联发展更多存在于东中部省份之间,中西部省份间关联发展程度较低。第三,东部沿海与中部省份中心度较高,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有着较强的吸收与辐射能力,兼顾扮演“发动机”与“中转站”的角色,有效沟通了东西部间的绿色金融发展;多数省份的“中介”属性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10.
金融包容发展会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缩小,进而促进居民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农村金融包容水平对农民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包容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且存在“东部较高、中部居中、西部较低”的区域差异;农村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并且农村金融包容水平越低的地区该效应越大(西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当农民受到健康冲击时,当地农村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缓冲其健康状况的恶化。应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包容发展,在提升农村金融包容整体水平的同时缩小区域差异;要通过金融创新使更多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健康保障,以金融包容发展抑制和消除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而FDI则对经济增长效率有显著抑制效应,二者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FDI进一步强化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发展水平是发挥FDI溢出效应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分区域来看,下游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总体回归结果较为一致;中游地区金融发展和FDI对经济增长效率均有抑制作用,且二者能否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均依赖于对方的发展情况;而上游地区金融发展、FDI均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升,并且当金融深化超过一定程度时,更有助于发挥FDI正向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具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且该激励效应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路径间接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增长;该路径隐含着更为细致的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因果链条传导路径,即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研发投入的增加,研发投入的增加是创新产出水平提升的重要诱因,创新产出的增加与应用实现了区域整体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作为重要驱动力显著激励了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与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数字金融能有效驱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上表明数字金融可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传导机制促进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不同区域数字金融作用于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异质性,其中对安徽省作用效果最大。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一体化是影响农业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将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一体化纳入理论框架,通过构建多区域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一体化对农业收入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理论研究发现,提高农产品品牌化程度和市场一体化程度对本地农业收入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一体化程度对于周边区域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除农产品品牌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体现,全国层面的经验分析均验证了理论命题;分区域的检验呈现分异特征,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一体化程度对于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未来应全面推进品牌强农战略,全国层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和农产品区域市场一体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对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直接效应减少污染物排放,显著促进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对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此外,产业结构、环境管制和经济发展对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具有正向作用,而城镇化则对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整体呈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在区域异质性方面,东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的积极影响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进一步扩大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推进数字基础设施节能提效、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以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域,研究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及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产生滞后效应,环境规制滞后一期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环境滞后一期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均产生抑制作用;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呈现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地区呈现U型关系;从间接效应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区域异质性,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也表现出异质性,在东北地区及东部地区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提升抑制区域经济增长,中西部地区相反。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5-2020年中国28个省份的数字文化产业相关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动静两方面深入剖析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动态演进。结果显示:静态来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效率整体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区域差异特征;动态来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态势趋于上升,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区域差异特征,此外,将各省份数字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划分为双驱动型、效率驱动型、效率制约型、技术制约型和双制约型5大类型,发现效率驱动型省份的占比最大。因此,我国各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应联动发展,把握好数字文化产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和技术进步的相互协同作用,提升数字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交互响应是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2011—2019年中部地区3个都市圈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协同程度和交互响应情况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都市圈绿色发展指数与创新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虽然创新发展指数起点低,但年均增长率比绿色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高。都市圈耦合协调水平总体水平不高,并呈现逐渐升级演化态势,创新发展滞后是拉低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分样本,都市圈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之间均存在显著交互增进效应,创新发展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高各类群体的金融可得性,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出西中东部作用效果逐渐升高的地区差异,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技术创新、消费增长、减贫增收等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研究如何促进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意义重大。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选取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中介变量探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提升,同时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间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比西部和东北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