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通过引入对冲概念和风险管理理论,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该框架涵盖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研究中的传统战略和市场研究途径所没有涉及的一些复杂性。这种分析视能源对冲为一个具有自反性和或然性的战略,它同时包含了合作、竞争、摩擦、潜在的冲突和旨在使风险最小化及应对紧急状况等因素。结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并考察"战略"与"市场"的分析途径,作者认为,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应超越这些传统研究途径,安全化框架是理解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的有效工具,但在解释中国能源安全政策时也存在局限。对冲概念与风险管理理论为理解中国能源安全政策提供一个更加透彻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革命背景下,全球能源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能源市场化力量对能源的投资与消费十分关键。同时,全球市场化发展也需要相应的游戏规则,金融市场的对冲合约以及各种投资条约与贸易协定正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不同于传统能源安全理论强调地缘政治的观点,作者提出市场失灵是当前全球能源安全及其全球治理的关键挑战,并讨论了当前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中国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在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属性的概念框架下,作者分析了石油及天然气领域市场失灵的各种现象,并在制度经济学框架下讨论了国际能源机构、《能源宪章条约》、国际能源论坛以及能源期货交易中心等各种机制设计在降低交易费用和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作用、发展现状与不足。传统上能源领域的机制设计以北美和欧洲为主导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随着中国和亚太地区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现有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必然需要相应变革,中国应积极参与构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将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格特点为例,探讨中国领导人的人格特点差异与新中国外交变化和转型的关系,分析人格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和意义。结论表明,对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来说,人格类型理论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国际视野,克服其他理论视角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一些盲点,更好地解释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对时代主题、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对主要大国政策以及对地区政策调整和变化的动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中国特色。将人格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也适应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的趋势,有助于为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贡献中国元素和中国经验,发展一种超越西方外交实践的更为广泛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作者在结论部分提出一种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将领导人作为研究核心,同时也不忽视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叶静亚 《特区经济》2011,(12):113-115
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匮乏的日本在二战后因时制宜,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政策的制定,通过设立一元化能源主管部门、调整能源构成和来源的多元化、政府主导官商结合拓展能源市场、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本国能源的安全供应,实现了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本文对战后日本的能源安全政策演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即战后重建时期、石油危机爆发后及进入21世纪以来的能源安全政策,试图为同处东亚、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迫切的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回顾了韩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韩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韩国国际关系的研究倾向及特点,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在韩国的研究现状、发展、局限以及韩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争论点:普遍性与特殊性、实证分析层面与规范分析层面以及探索"国际关系研究的韩国化"及"韩国观点的国际关系理论"。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论述及探讨,作者指出,韩国国际关系研究通过协调发展传统与科学、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既要坚持探索能够解释韩国特殊现实经验的理论性概念及一贯性分析机制,也要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般理论与韩国特殊经验的关联性。这必将会大大促进"国际关系研究的韩国化"及"韩国观点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创造性生产以及完整的知识框架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书架     
《西部大开发》2011,(10):127
《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作者:吴思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试图构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分析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框架。在此新书中,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官家主义"。作者整理、编排多年来媒体访谈录近30篇,并按内容及内在的逻辑顺序将其分为五个板块:1、《概念与框架:创造理论好比盖房子》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我国在新"走出去"战略问题上产生的政策走向与经验分歧困境,文章从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背景出发,以Melitz(2003)的生产率异质性方法为基础、整合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这一框架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的路径及其策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企业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且存在垄断利润与真实生产率相离;(2)中国FDI企业在"走出去"路径上存在异质性企业行为趋同;(3)中国外向性出口企业在"国内参与国际化"路径上存在技术技能劣势效应。这一研究为明确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提供了理论启示,并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科技"跟跑、并跑、领跑"语境结构与社会技术创新系统交互相生日益概念化,深层动因是中国创新能级跃迁和创新战略转型.故厘清"三跑"语境结构、科学范畴及与后发赶超等传统理论异同,在建立"三跑"周期理论及其内在创新机理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透视企业、产业、国家创新能级跃迁和领跑地位更迭周期性,用以优化周期各阶段战略策略和路线选择,并提出中国"三跑"各阶段战略策略和创新跃迁领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理解欧元对美元的挑战方面,作者试图论证批判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最有效的理论框架,因为它涉及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学派阐述的大多数概念。接下来重点研究中国和巴西等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这是理解欧盟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重塑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基于上述两大支柱,作者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货币多元化时期:美元正在逐渐丧失绝对优势地位,而欧元正在占据实地。  相似文献   

11.
张爽 《改革与战略》2009,25(6):181-183
战略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国外战略学界和风险学界研究的热门之一。文章从战略风险概念的分辨、战略风险构成要素和战略风险度量的角度对国外战略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战略风险管理的发展提出展望,对我国战略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处于一个复杂的国际系统内,因此,理解系统的特点对于国家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罗伯特·杰维斯首先提出了"系统效应"的概念并指出它对战略行为的巨大影响力,但是学界目前尚未提供一个分析系统效应的基本框架,从而导致对系统效应的考察和运用依然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主张将系统效应分为四个维度:系统内的变化将会导致由"直接/间接、意图性/非意图性、立即/延迟和发生了的/未发生的效应"构成的四组系统效应,而这四组效应又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九种类型。以中苏同盟的破裂作为案例,作者证明了这次中苏之间的战略互动确实导致了多重系统效应,其中属于间接、非意图性、延迟或未发生的维度的效应在数量上更为可观。这些系统效应不仅以各种方式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东亚国际关系的走向。通过强调系统效应的重要性、提出并验证系统效应的分析框架以及总结应用该框架来优化战略评估的方法,作者希望系统效应的思维能够受到学界和战略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战略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及其他有关多元化与归核化相关文献的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资源—环境—战略的动态一致性概念框架模型。研究发现,多元化与归核化战略转换的运行机理不仅是搜寻市场机会和规避市场风险的经营业务调整过程,实质是克服"核心刚性"、重塑或再造核心能力的过程,其动态转换的表现形式为多元化与归核化交替出现的"搜寻"或"逼近"资源—环境—战略最优匹配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体系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能源安全已经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及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直接决定着国家能源安全状况。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实际,文章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体系框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基本内容有:能源节约战略、“走出去”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战略、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战略、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战略、构建石油金融体系战略、积极推进替代能源战略等。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后盾。具体来说,能源安全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确保国家能源保障的一种稳定状态,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减少,我国又是"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分布,必然加剧了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和能源紧张。因此,如何制定能源安全战略,如何将能源安全战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道路,是最终实现能源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目标的制度基础。虽然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能源法》立法纳入最新立法规划,但我国目前的确没有出台的《能源法》成文法,并且国内对于能源法律框架和能源安全立法必要性的研究尚未成体系,故我们应从法律角度,结合新的时代背景,重视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强调总体公共政策(GPP)在认识与应对各种社会问题中所起到的关键指导作用。在当前福利国家发生眼花缭乱变化的背景下,重审经济国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历史变迁,以利于进一步比较社会政策研究。文章特别强调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展示国家在不同的发展(和挫折)时期,如何以及为何对社会问题与事件的理解和处理会大不相同。中国社会经济政策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之窗,无论是经济国家早期不幸高度政治化还是后来拨乱反正专心搞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过。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将有助于明确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因而首次提出"后经济国家时代"的概念。这里既有一个与国际接轨东西方聚合的过程,又有与福利国家相区别的中国特色的坚持和发扬。这一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客观评估的必要框架,将有助于全面理解特定文化及历史背景下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包括重新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不公平这一改革开放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书讯·经济     
《读懂中国经济》本书是作者的第5本经济学随笔,是作者近年来阅读中国经济这部"大书"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感想与观察。作者以实证的政治经济学为视角,用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和"政府治理"等概念,阐述了是什么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增长差异等理论框架问  相似文献   

18.
燃油附加费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燃油附加费"政策一直是油价大幅波动以来,公众争论的一个焦点,更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经济现象.本文将对这项政策进行严格的经济学分析.第一部分介绍实施这项政策的经济背景,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二部分建立了中国民航运输市场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以此为理论研究框架,讨论征收"燃油附加费"对实际客票价格水平的影响,并且分析不同性质的燃油附加费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第三部分,在该理论模型基础上,对中国燃油附加费政策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与模型结论基本一致,从而使我们对当前的燃油附加费政策的性质进行界定.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五部分对进一步完善该项政策,提出了建议和理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分析家对结构概念和结构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何谓结构、结构作用于行为与进程的机制为何"等基本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亦是如此。有鉴于此,作者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个系统的结构概念化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认知结构进行"结构与功能"分析,并以图式理论为中心,讨论认知结构在国际政治心理学分析中的相关性。最后,作者指出国际政治心理学认知结构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能源安全是一个直接与能源供求比例相联系的概念 ,但在全球化条件下 ,能源安全又应当是一个处于开放体系中并与世界相互依存的概念。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 ,而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 ,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全球化条件下 ,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 ,同时它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 ;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 ,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军事影响和控制力相联系。目前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 ,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为此 ,中国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