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2Q1~2007Q3多元时序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ao Wu Xu Shaoqiang 《国际金融研究》2008,(5)
本文参考国外相关论题的重要文献,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储蓄—投资为分析研究问题的视角,同时考虑到中国一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影响因素的可用于实证计量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的宏观基本面因素,按重要的程度依次为:滞后的净外国资产头寸、开放度指标、金融深化指标、实际经济增长率、政府预算收支差额各期滞后和贸易条件指数。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是调整外部失衡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两次重大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回顾,发现在失衡持续时期,经济体内外部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国际货币政策不协调是影响相关各国调节决心和调节效果的重要原因。理论模型表明,在当前的货币金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货币稳定缺乏有效保护,货币政策不得不参照发达国家并实行"相机抉择"的管理。这影响了外部调整的效果及失衡国调整的积极性。加强国际货币协调合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缓解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快速下降,引发了关于经常账户变化到底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争论。从储蓄投资角度看,近年来经常账户盈余下降主要是投资率的快速上升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投资率的决定因素分析为经常账户变化提供一种解释。将投资率的变动分解为结构性因素、内部周期性因素和外部周期性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上述三大类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发现,2007-2012年结构性因素所致的投资率上升占总投资率上升的55.5%,周期性因素的贡献则占36.4%。因此,金融危机后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的。 相似文献
4.
经常账户失衡激进调整会给失衡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本文在界定激进和渐进调整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三元离散选择面板模型,探讨经常账户赤字调整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调整是否会以激进模式展开,取决于其经常账户赤字规模、金融深化水平和财政收支情况,而发展中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调整除了受以上三个因素影响之外,还与该经济体的国际储备水平和汇率制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储蓄-投资缺口收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常账户规模显著缩小的原因之一。基于危机后中国企业杠杆率显著攀升与公司储蓄阶段式下降的事实,本文认为,此轮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缩减可能与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驱动公司储蓄下降有关。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通过降低公司储蓄进而驱动外部盈余减少的作用机制后,本文运用CSMAR数据库从微观层面验证了企业加杠杆驱动公司储蓄下降这一中间机制的存在,揭示了经常账户调整背后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储蓄行为。实证结果发现,不同杠杆率指标对储蓄率下降的驱动效果存在差异,相对总量负债,流动负债增加对企业储蓄下降刺激更大;企业所有制类型、所属行业、地区差异也关乎企业加杠杆驱动储蓄率下降的作用效果。总体而言,本文从微观视角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常账户加速调整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法,考虑消费倾斜因素,对我国的经常账户动态路径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可以分为消费倾斜部分和消费平滑部分;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跨期价格,我国居民更加偏好未来消费;消费平滑部分则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基于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和对净收入变动的预期而选取最优消费路径的理性结果,并非长期失衡的表征。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外部均衡转向鼓励居民消费、优化收入分配,以实现居民福利的改善。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趋势也将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并整理了176个国家1980-201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将带来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通过分散风险、加强纪律性以及促进信息共享等渠道推动经济增长;另一种是加剧了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大产出的波动性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两者共同作用使得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8年1月到2009年3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采用HP滤波法分离出M_1、GDP、CPI增长率序列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后,运用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M,的波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显著;货币供应量M_1的波动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大。同时,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因此,目前中央银行应重申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以稳定公众预期,并采取措施尽量减小货币政策的时滞。 相似文献
9.
胡月 《金融经济(湖南)》2013,(14):53-55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总量达到33116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近年持续扩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利用E-views统计软件对1992~2011年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基础上尝试从实证角度对优化外汇储备规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利用马氏域变模型,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从资产泡沫间接度量角度出发,参考前人研究建立理论模型,确定了房地产的基础价格;然后,采用协整分析方法从房地产实际价格中剔除基础价格,并利用马氏域变模型对残差部分进行分析,对我国房价泡沫进行了检验和度量;最后,对我国房价泡沫产生的背景及原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状态主要集中于四个阶段:一是2003年到2004年第一季度,由我国住房货币化改革催生;二是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上半年,为第一阶段的延续,并由该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催生;三是从2009年初到2010年底,源于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鼓励购房政策;四是2013年全年,源于2012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五是2015年到2016年,更多的体现为经济"换挡期"过程中的结构性行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检验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间接考察了其是否具有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短期利率和股票日收益率水平及波动性具有显著的、与预期一致的影响,但对长期利率的影响不明显;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相比,后者的效力更强一些,并且在口头沟通中,中央银行行长比其他人更能影响金融市场。主要的政策含义是沟通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一种新的工具,与传统的工具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2007~2008年月度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对前十大出口对象国(地区)的出口总额与这些国家(地区)的人均GDP、股市总市值、失业率,以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国家(地区)的人均GDP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很大;这些国家(地区)股市总市值的变化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较小。这些国家(地区)实体经济的恶化,是我国出口贸易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将国际生产折中方式延伸至金融产业,同时纳入我国区域地理结构和外资银行个体异质性,从微观层面运用嵌套Logit模型定量分析东道地区独特区位优势因素对外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战略的影响。根据1992-2012年81家外资银行跨越中国50个城市和5大地理区域建立的273家分支机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在我国选择东道城市时采用"区域-城市"分层战略,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对外资银行区位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且外资银行母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分支机构类型的个体异质性影响其在华区位战略。据此,我们提出应继续放松对外资银行的管制,完善监管制度,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风险承担激励的角度看,银行高管薪酬是影响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传导渠道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2-2012年的季度数据,使用面板模型,对高薪酬银行和低薪酬银行贷款供给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高薪酬银行贷款供给的影响程度高于对低薪银行的影响程度,高管薪酬在银行贷款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结论对金融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改革金融监管架构的讨论成为了学界和实务界的热点,但尚无研究者针对官方监管结构与市场约束的关系展开研究。因而,本文通过跨国嵌套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首次考察了官方金融监管结构对存款人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人能够通过存款选择途径和存款利率途径对银行的风险变化做出反应,监督银行。金融监管机构集中度越高,存款人出于对监管质量的担心而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的约束就越强,不过危机期间该种约束反而削弱了。央行涉足金融监管削弱了存款人对银行不良率的敏感性,并且涉足的金融部门越多,这种削弱越强。同时,金融监管结构安排对存款人约束的影响不仅在日常时期和危机时期存在区别,而且在不同规模的银行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经济增长方式质量、经济增长过程质量和经济增长结果质量三个方面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根据中国1978-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质量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质量和经济增长稳定性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二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协调性的影响,短期是增强,长期是弱化;三是金融发展会降低经济增长持续性,提高经济增长结果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持续性和经济增长结果质量变化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对经济增长协调性变化的贡献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9.
龙海明凌炼谭聪杰王志鹏 《金融研究》2015,(3):83-9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各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形成一定的梯度差异。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定量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因子模型的状态空间形式以及卡尔曼滤波原理,将我国泰尔指数序列分解成共同因子及区域特质因子序列。同时,选取了五个指标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区域特质因子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各区域特质因子影响因素的动态系数序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1999—2014年的数据,分析亚洲国家外汇储备普遍增长现象。将亚洲各国彼此之间的联系大致分为金融、贸易和地理三大类,构建八个空间权重矩阵,应用空间计量杜宾模型对外汇储备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亚洲地区外汇储备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证实了亚洲国家持有外汇储备同预防性动机有关,同平稳汇率动机无关;否定了其持有外汇储备同竞争性动机相关。中国作为亚洲国家,通过三大联系同其他国家紧密相连,本文为分析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现象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