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阳 《金融与市场》2006,(11):32-35
有效市场假说不能很好地解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现象,原因在于“信息无成本获得”基本假设过强。如果放松这一假设,理性的知情机构投资者为获得合法“私有信息”需要付出固定成本,为了弥补该成本,必须通过“本量利分析”制定“保本点”持仓量,并用策略性交易来掩饰真实意图。因此股票价格对于私有信息的反应肯定是“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而股票价格对于公开信息的反应,则要取决于理性的知情机构投资者理性的持仓量是否达到“保本点”。  相似文献   

2.
李雪 《南方金融》2012,(6):63-67
本文以深圳创业板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创业板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创业板市场总体表现出"强者反转,弱者恒弱"的特点,说明我国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与传统金融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相距甚远,需要通过加强投资者资质限制等手段优化投资者结构、提高投资者总体的理性水平,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了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两种金融市场异象,通过调查问卷法考察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受到决策偏好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并比较了国外经典文献在此领域的研究结果。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投资者群体中,投资者受到确定效应和反射效应的影响,在偏好心理方面与经典结论表现一致,但是,在认知偏差方面,研究的群体表现出与经典结论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行为,短期内投资者呈现过度反应的趋势,而不是对利好信息反应不足,同时在过度自信、自我归因偏差方面特征不明显。这些分析揭示了我国投资者表现出与西方投资者不一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机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国外学术界在验证证券市场有效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存在与市场有效性假设不相符的异象,主要表现为股价可能存在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许多学者在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中试图从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及行为金融学解释该异象的形成原因。近年来,应我国股市发展的需要.我国学术界渐渐兴起了对股市的有效性及其异象研究的热潮。本文在介绍当前研究前沿的同时.对前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评价。提出了自己对市场中投资者反应不足与反应过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股市和债市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股市和债市溢出效应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两市的相互波动特征.由于影响两市波动的因素复杂,提出了根据信息来源渠道将其溢出影响因素分解为共变和互变因素的新观点.共变因素研究表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和债市溢出影响的有限有效性.特别是在研究互变因素时,考虑了投资者情绪这一主观因素对两市的波动影响,并且对不同类型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个人投资者缺乏理性,往往是市场剧烈波动的始作俑者;而机构投资者能在市场间采取合理的反向操作策略,间接表明他们在稳定市场发展、化解风险扩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7-2009年发布的897个投资公告为样本,首次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对新发布的投资公告的反应.我们发现市场会对新发布的投资公告持负面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机构投资者的短期导向策略.但是,市场会给予过度投资企业发布的市场公告以更低的评价.可见,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问题得到了市场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钟覃琳 《中国外资》2012,(16):158-159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7-2009年发布的897个投资公告为样本,首次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对新发布的投资公告的反应。我们发现市场会对新发布的投资公告持负面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机构投资者的短期导向策略。但是,市场会给予过度投资企业发布的市场公告以更低的评价。可见,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问题得到了市场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从有限理性的范畴中,着重从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心理入手,分析讨论中国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最终得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是偏理性的。  相似文献   

9.
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某一事件(财务报告、消息或政策出台)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超出预期合理水平的现象。"反应不足"现象是与"反应过度"相互对立的,当市场上有重大的消息时,股价波动平平。文章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进行实证研究,先分析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是否存在,然后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单一指数模型理论,构建实证检验模型,选取上海证券市场典型股票品种,利用年报披露前后的相关交易数据,对上海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以及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理性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存在提前泄露的情况,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方军雄  伍琼  傅颀 《金融研究》2018,457(7):193-206
证券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中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解读者,竞争性信息的存在以及投资者有限注意力是否会损害投资者对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的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话题。本文采用分析师评级报告调整作为切入点首次研究了竞争性信息在证券分析师行业中的分散注意力现象。研究发现,同日发布的分析师研究报告越多,即竞争性信息越多,投资者对分析师评级报告的即期反应越弱,而滞后反应的程度越大,这意味着竞争性信息的存在的确分散了投资者对分析师研究报告的注意力,进而导致市场反应不足。研究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竞争性信息导致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现象在分析师正面推荐和负面推荐中表现不同,而且投资者注意力分散现象主要存在于机构持股比例较低、同行业竞争信息较多、可见性较差的公司当中。  相似文献   

12.
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心态模型将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当作反应偏差的源泉,但这些投资者心态模型对于发展时间较短、具有区别于成熟市场的独特市场制度和社会环境的中国股票市场而言,存在适用度问题。分析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普遍的投机心理等要素,运用改进了的HS模型,根据股票市场的习惯,分别对一个牛市周期和熊市周期进行验证得出,投机心理支配下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反应偏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整体上市的优越性早已引起关注,但关于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整体上市影响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文以2004—2013年通过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机构投资者的认购情况与短期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市场反应显著为正,且有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公司市场反应更好;(2)券商、基金、投资公司等相对独立的机构投资者的认购比例与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市场反应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信托、保险等公司与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一定商业关系,其参与程度对市场反应不产生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2018-2020年沪深A股发生大宗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大宗交易定价对其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投资者羊群效应与股票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大宗交易折溢价率与股票短期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股票市场的伪羊群效应会减弱大宗交易对股票价格的短期影响。获取大宗交易定价信息的投资者理性与否决定了大宗交易定价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作用的强弱。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深A股市场短期内伪羊群效应显著,长期内真羊群效应显著;这充分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资产定价相对合理,投资者处于有限理性状态。  相似文献   

15.
温权 《上海金融》2019,(12):12-18
传闻作为一种未经证实的、具有极强不确定性的信息,是冲击股价、困扰证券市场发展的棘手问题,因此研究传闻如何影响股票价格、投资者能否对传闻做出理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研究的是以美国市场为代表的成熟资本市场,其市场特点与新兴资本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已有研究结论并不能代表新兴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理性程度。本文手工搜集了2007.1.1-2013.12.31期间所有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公告澄清的并购传闻,实证检验了真假并购传闻发布前后的投资者反应(市场反应)。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能够在传闻报道日(事件日)区分并购传闻真伪,表现为在事件日和事件日后真实传闻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显著高于虚假传闻。本文为了解新兴市场的投资者理性水平提供了直接证据,发现了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理性水平差异,探析了可能的原因,丰富了已有文献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存在信息提前泄露问题;虚假并购传闻增加市场噪声,引起市场非理性行为等。本文为监管层更好地完善中国证券市场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反应:机制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反应机制可概括为累积效应、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三种机制的存在,同时还发现:累积效应是中国股市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均存在且显著为负;限售股解禁因素总体上引发了负向的市场反应;限售股解禁的心理冲击影响可能大于实际减持压力。大幅度提升市场投资需求以有效承接股票供给规模的巨量增加,这可能是缓解限售股解禁压力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包含投资者情绪的投资者最优选择模型,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于股票收益率存在非线性的正向影响,这是造成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出现反应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市场信息和投资者情绪指标对于我国股票收益率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当股票出现不同涨跌幅时,市场信息对于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而考虑了投资者情绪指标之后,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的反应偏差明显减小,说明投资者情绪是造成我国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出现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重要原因.我国投资者应该树立起良好的投资意识和心态,避免潜在的投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交易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别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正反交易行为与信息不对称和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过度自信是导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虽然会降低投资者对于股票的需求,但是个人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更依赖历史收益率来做判断.所以信息不对称是个人投资者进行正反馈交易的重要原因,不过信息不对称却会抑制机构投资者的正反馈交易倾向。  相似文献   

19.
史永东  李竹薇  陈炜 《金融研究》2009,(11):129-142
本文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投资者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基于财富水平,将个人投资者分为小个人组、中个人组和大个人组三类,在此基础上,研究分类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结果显示,小个人组的交易行为左右了个人总体的行为,而中个人组和大个人组的行为与机构极其相似;小个人组和个人总体在买入时,从短期来看采用反转策略,从长期来看采用动量策略,卖出时均采用反转策略;中个人组、大个人组和机构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在买入时都采用反转策略,卖出时都采用动量策略。同时我们发现,小个人组趋于非理性,是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具有损失厌恶心理,并且存在处置效应和周内效应;而中个人组、大个人组和机构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英 《新金融》2008,(7):57-59
在我国机构投资者迅猛发展的同时,其投资行为也在发生异化,与政府和市场的最初预期产生明显的偏羞。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典型地表现为:短视行为、羊群行为、处置效应和违法违规行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剧了市场风险的累积。中国证券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其实并非由非理性的个人投资者所引起,而正是由行为相对更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构成了庄家的大部分)所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