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DF市场:挑战与应对——各国NDF市场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Rong Zheng Zhenlong 《国际金融研究》2008,(9)
以NDF为代表的境外人民币衍生品的发展与影响是目前中国外汇当局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人民币NDF市场的运行现状及其与人民币即期市场、人民币境内远期市场之间的关系和变迁,在借鉴各国NDF经验的基础上,对NDF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可采取的应对策略,指出发展在岸NDF是我国目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尤其是2005年8月9日银行间市场推出人民币远期交易以来.人民币在岸远期市场获得了较快速的发展,该文介绍了人民币在岸远期市场和NDF市场的发展。目前来看。人民币在岸远期市场在流动性和定价方面部还有所欠缺,发展基准利率、引入外汇掉期以及对远期市场规则进行一系列技术调整都将有助于发展在岸远期市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具体分析了离岸NDF交易对于境内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并对NDF汇率和境内即期和远期汇率之间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境内即期汇率与NDF汇率之间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且境内即期汇率占主导地位;1年期的NDF汇率与境内远期相互引导,而其他期限品种只存在境内远期汇率对NDF汇率的引导作用。最后提出了若干境内远期外汇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境内即期汇率与NDF汇率之间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且境内即期汇率占主导地位;1年期的NDF汇率与境内远期相互引导,而其他期限品种只存在境内远期汇率对NDF汇率的引导作用。国内市场应进一步放开对于衍生品交易的限制。加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引入力度,会扩展市场的容量,促进参与主体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应开放人民币NDF市场吗?——基于人民币和韩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人民币和韩圆分别考察了不完全关闭NDF、关闭NDF、不完全开放NDF和开放NDF背景下SPOT、DF和NDF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信息流动特征,对不同开放背景下货币当局的政策效果和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DCC-GARCH的研究结果表明:开放NDF市场会促进SPOT、DF和NDF三个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但同时也意味着波动的相关性大大提高,且NDF市场通常为波动来源,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央行干预的有效性。在DF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关闭NDF市场,可能会有利于DF市场的发展,减少NDF在汇率定价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回顾与展望北大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动荡的一年,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加剧了汇率市场的动荡,美元和日元相继进入上升通道,欧元和英镑下跌。人民币兑美元也一改上半年的单边升值趋势,双向波动幅度明显。短期内美元及美元标价的国债成为金融海啸中的避险资产,推动美元走高。但另一方面,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和国债的增发,蕴涵了金融危机逐渐平息后美元汇率向相反方向调整的可能,美元走强注定是短期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人民币即期汇率与NDF之间的关系和信息流的传递.利用MA(1)-GARCH(1,1)模型描述人民币即期汇率与NDF的变动,用GARCH模型检验人民币即期汇率与NDF之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得到的主要结论为,人民币NDF市场对人民币即期汇率市场有均值溢出效应,人民币即期汇率和NDF之间有双向波动溢出效应.这表明信息流由境外市场传导至境内市场,人民币即期汇率市场受到境外市场因素的影响,离岸人民币NDF市场是境内即期市场的先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检验了人民币在岸市场(CNY)即期汇率、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CNH)即期汇率和海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市场(NDF)远期汇率之间的交互关系。通过DCC-MVGARCH模型研究CNY、CNH、NDF三个市场汇率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不仅考虑了三个市场汇率波动性的条件异方差性,还考虑了该波动性的相关性。通过计算三个市场的方差方程,得到衡量不同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的时变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市场相关程度较强,信息传递较快;2007年前人民币在岸市场即期汇率与离岸市场即期汇率波动性关系不强,2007年后波动性影响显著,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在加强。 相似文献
10.
反洗钱信息共享对于实现反洗钱工作的集约化、高效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反洗钱工作开展历史不长,缺乏实践经验和长远发展规划,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借鉴国际反洗钱立法与信息共享的实践经验,加强我国反洗钱信息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本文总结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反洗钱信息共享的成功经验,探讨了我国反洗钱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并提出通过实施中短期战术性共享和中长期战略性共享分步走的现实路径,以实现共享共赢、分步分阶段的反洗钱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评论关于中国就业状况前景的重要争论,其主要结论是中国已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前2个挑战,即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动员工人保持国际竞争力。然而,一个健康的、功能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确保为公民提供足够的福利保护,中国目前在这两方面还需要努力。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阐述中国劳动力市场引人注目的快速发展,提高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解决劳动力不足的事实。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将在持续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在保持国际竞争力方面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建立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比较困难,而且诸多制度性和历史性因素也使得其更加复杂,但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却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DCC-GARCH模型实证分析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程度(VIX指数、TED利差)与人民币NDF汇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之前,VIX指数与NDF之间没有明显关系,金融危机后相关系数迅速增加,并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直到2012年8月中旬,之后出现了明显下降。我们认为,这种相关关系的时变性源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主要因素的时变性。TED利差则在总体上与NDF相关性不显著,只在危机"紧急"阶段才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这可能与TED利差的自身特点有关。我们还在理论上分析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NDF的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与利率关联的外汇结构性存款是可赎回债券。我们可以用可赎回债券的定价方法来给外汇结构性存款定价。本文使用BD T模型对2004年初发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进行定价,结果表明这些存款的价值都高于存款本金。由于我们使用的贴现率是美国国债收益率,这说明外汇结构性存款是有风险的。而国内存款人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购买结构性存款时将其当作无风险的,因为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因此,实际上商业银行承担了结构性风险,并最终会将其转嫁到政府身上。其根源在于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的道德风险,因此监管当局应对结构性存款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措施。如何正确解读和借鉴相关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美欧的监管体制改革,我国是亦步亦趋还是有选择地借鉴?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在于机构变更还是专业化与能力建设等深层次改革?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分4个时间段检验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境内外远期市场之间的信息传导关系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自2007年下半年起已经能够对境外市场的价格产生引导作用;境外影响境内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在境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适当的外汇管制可以为金融市场的完善争取时间,但外汇管制的长期效力减弱,应正确认识外汇管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担保债务权证(CDO)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对CDO产品和全球CDO市场作较为全面深入的介绍和评述。文章首先归纳了CDO的特征和类型,其次重点分析了两类最重要的CDO产品——现金型CDO和合成型CDO的构造,然后简单介绍了主要评级机构对CDO进行信用评级的方法。此外,文章回顾了全球CDO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归纳了CDO产生的历史意义,以及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尽管美联储如期加息,但是市场怀疑作为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将不再按照以前的承诺逆周期操作,而是要配合政府去解决结构性问题,即贸易收支不平衡和"财政悬崖"。作为周期性调整政策,货币宽松政策应该退,但是为配合结构性优化,宽松政策不可以退。美国解决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贸易上寻找收入,增加税收,以弱势美元支持企业出口。中国要强调人民币贬值不是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结果,积极倡导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在国内市场寻找机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3年至2010年国内26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国外关于银行业结构与资产风险的三种理论在中国的实际情形,发现我国银行业竞争与资产风险呈U型关系,现有竞争状态可能已经越过拐点,意味着此时竞争加剧会进一步加大资产风险,同时宏观因素对银行资产风险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我们还对以往文献中衡量竞争程度的指标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并决定采用结构性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文章最后建议,在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除了限制城商行盲目扩张外,还需提高银行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调整业务战略结构,改变银行业的粗放经营方式,降低银行资产风险,从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出现了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现象,这些外国直接投资相应给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银行业全球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从2003年开始,中国银行业证明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现象—大量的FDI涌入中国银行业,购买股份抢占中国银行业市场。本文试图描述银行FDI在中国的现状,并探索背后的主要原因,包括监管规则的改变、经济的稳健增长、银行业的发展和持续的非金融FDI。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初步但富有帮助的变化。整个银行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包括行业形象得到改善、信用文化得到培养、透明度得到加强、创新得到发展、效率得到提高。然而,对于整个银行体系和经济的有意义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出现。尽管通过吸引国外有经验的合格战略投资者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惯例,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来全面改革自己的信贷文化和不清晰透明的行为。而且,随着中国的全面开放,前面将会有很多艰巨的挑战,因此,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一定要有远大视野,全面理解银行业中FDI的长期重要角色,创造外国战略合作伙伴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督促其提供服务的步骤,以及中国银行系统在全球银行价值链中的正确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央确定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向以后,如何从制度构建的层面设计农行“面向三农”和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极具探索性的课题。最近,我们组织开展专题调查,结合湖南实际,实证研究了农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面向三农”的战略定位及其制度安排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