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恩东 《商场现代化》2008,(12):357-358
<正>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古崇尚"和谐"。孔子有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如今,在我国像"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和谐"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礼之用,和为贵",礼文化不但奠定了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而且整合并且统领了社会功能和政治、法律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我们正积极努力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发掘传统文化中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灵魂和精华,传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礼文化。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利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规律,结合新的时代背景重新将中华民族特色的礼文化定位,并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包含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的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在几千年前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并对后人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注意“和为贵”,坚持“中庸之道”。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在生活层面上又表达为“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之道,是摒弃偏激,实现“和”的基本途径。孔子说“中庸知为德也,甚至矣乎”,可见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三”除了具有其他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外,同时还带有万物和气、养生苍灵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老子》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说:“三,天地人之道也”,因此,“三”既代表着数量上从少到多、由寡及众的界点,同时也指代天、地、人的和谐、平衡之道,因而成为我国民间最为偏爱的数字之一.  相似文献   

6.
苦心孤诣天地象——论董仲舒阴阳五行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万物之祖受秦汉对天的炽热信仰的影响,董仲舒阴阳五行说中的“天”具有鲜明的至上神的色泽。“天”作为宇宙间的最高主宰与至上神灵,体现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体与缔造者:“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义证&#183;顺命》,苏舆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注,以后凡引此书,均只注篇名)“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郊义》)“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尤其是尘世的最高主宰——“天子”,更是与“天”休戚相依,“王者,天之所予也”(《尧舜不擅移&#183;汤武不专杀》)。董仲舒强化“天”的至上性,其落脚点是为“王之为王”提供一种本原上的依据,为“君权神授”张目。由天子乃“天之子”,我们可以逻辑的得出两方面的结论:一是“天”是宇宙万物之至上主宰,“天子”代“天”立言,故“天子”则为人世社会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则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君执其长为一国主”(《天地阴阳》)。另一结论则是,天子作为天之子,亦必须承天意以从事,必须法则天地,参天而治,顺天而行,“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天地之行》),“故为人主之道,莫明...  相似文献   

7.
陶昆  王剑 《商界》2009,(12):72-75
中轴线,一条将北京城等分为完全对称的东西两半的“黄金线”。这条由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皇家建筑连接起来的轴线,南起永定门,穿过紫禁城的帝王家,翻越皇城制高点景山,一直延伸到钟鼓楼。风水师说,中轴线体现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而任商人看来,中轴线则连接了北京最核心、最黄金的地段。  相似文献   

8.
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他的“仁爱”思想可谓宏阔精深,隽永透澈,代表了鲜明的东方传统伦理精神与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一宏大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及最终旨归,表明了孔子的“仁学”即“人学”。探究孔子的“人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以个体的道德修养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亲和关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孔子“和”思想解析在孔子之前的先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和”的观念,这一观念还可再上溯到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关于“气”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气”之聚散、动静、阴阳的运动则“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1]并且古人已认识到,只有阴阳二气的和谐统一,自然万物才能正常、安定地存在和发展:“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2]而“气”是沟通人与物的中介,因此“气”的“和谐”说很自然的将人的生命引向与自然万物相通相应,相感相交的“和谐”发展模式之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产论礼,要求人们对于“五味”、“五色”、“五声”的追求应该适度,“淫则昏乱,民失其性”,只有做到“哀乐不失,乃...  相似文献   

9.
《国际经贸探索》2005,21(6):80-80
“明德尚行”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同时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其中“明德”的意思是说:让人们本应有的美德得以表明;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相似文献   

10.
商人如果以杀伤对方的方式来获得自身的成长,正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恶性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大家谁都无法获得持续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人嗜杀的基因使之难成大器.<论语·学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孔子的弟子也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  相似文献   

11.
刘亚超 《中国报业》2023,(2):148-149
中华民族神话蕴含了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族精神,是表达文化自信和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善、孝、礼、勤、新的重要载体。此外,神话的“万物有灵”的特征,还体现了先古人类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儿童的“泛灵论”与神话的“万物有灵”的契合,使得神话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素材来源。神话中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对儿童未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道德观和自然观,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玉萍 《财贸研究》2000,11(4):34-37
<正> 我国《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体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即“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恕、孝等诸多内容。“礼”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重要观念,是孔子一生的学问精华。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是六艺之道。《论语》20篇,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  相似文献   

13.
和谐,意为"融洽,调和"。"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中心思想;"和谐"是世间万物相处之道;"和谐"是现今社会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加剧,"和谐"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出来。在此,我想浅谈一下公共管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无为而无不为”不是简单的辞句,而是道教的一个标志性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有影响。道祖老子生活的年代,周王朝已经分崩离析,但仍有人用旧的“仁义”和前朝“礼法”对照当代,试图阻挡历史的进步,束缚社会的发展。老子认为这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做作,反增加了已经混乱的世俗的纷扰。史书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说,我治诗、书、礼、乐、《易》、《春秋》,明周召之迹,游说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现在的人怎么这样不听话呢?老子开导他说:你所致力的都是先王之陈迹,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旧的制度不仅不适用,而且没有约束力了,就好比你击着鼓去寻找逃跑的羔羊。这则典故清晰地勾勒出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5.
《三联竞争力》2010,(9):125-125
《易经》之“晋”位“大壮”之后,序六十四卦之三十五。《说文解字》说:“晋、进也。日出而万物进。”晋与进,同音同义;指事物在呈现壮大,象征着发展与前进,所以《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壮,  相似文献   

16.
礼仪是长期形成的、美好行为举止的总和,是人们言行的规范。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在《礼论》中也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还说:"礼,天之极,地之道,人之矩"。这些都表明了礼仪的社会价值。简而言之,不学礼仪,难以立人、立事、立国;礼仪是做人、办事、治国的规矩,显示着巨大的功能。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10月11日发布了《中国饭店行业服务礼仪规范(试行)》,为此,我们采访了《规范》的几位主要起草人——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副会长、港澳中心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徐锦祉,北京派雷斯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常务理事张志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伟和几家饭店集团,希望新出台的礼仪规范能给饭店服务锦上添花,促使中国饭店业的服务有更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易经》“坤卦”是纯阴卦,本质阴柔和顺。从字形看,“坤”由土、申二字组成。“土”可理解为大地、山川、水流等;“申”可理解为舒展、延伸之意。大地的延伸则为地上地下,山川的延伸则有植被、崖石和矿藏,水流的延伸则为江、河、湖、海,动植万物依而滋长繁育。《说卦传》曰:“坤为地,为母”,上下两个坤卦重叠,“象征无疆无际的大地”,其原则就是在乾卦阳气的照临下,充分展示藏纳、养育、生长之大地承载万物的德行,发挥沉静、贞正、勤奋、和顺、任劳任怨的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都是以“和”为中心的精髓。从人的情绪、性格、健康等方面看,“和”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曹康林 《商界名家》2006,(11):38-43
一位中国学者在研究美国一家企业的“双赢战略”和“共生理论”时,那位美国老板说.我们的“双赢战略”和“共生理论”的全部原理,都来自你们中国的《论语》,其核心思想是“和为贵”;还有一位中国企业家到日本企业去学习”营销战术”时,那位日本企业的董事长拿出一本《孙子兵法》说,我们的”营销战术”全在你们中国的这本书里。由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学益应该算是最早研究这个课题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乐和同     
儒家最重礼乐,在儒家思想中,与“礼”一样,“乐”也是其论述和阐扬的重要内容,早期的所谓《六经》,《乐》就是其中之一部,可惜后来遗失了。但典中,依然保存着论"乐"的内容,如在《礼记·乐记》中,"乐"为天地之合在儒家经,表示天地万物在相互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