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工厂”带来的低附加值、产能过剩、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军民融合型经济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内源性推动作用。宏观层面,军民融合型经济可整合军地创新资源,加快军民融合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观层面,可集成军地产业优势资源,提高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微观层面,能聚合军地企业优势资源,促进企业价值链攀升。要发挥军民融合型经济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就必须改革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统筹规划计划,促进军地协调发展;积极试点示范,带动军民融合型经济整体跃升。  相似文献   

2.
目前,军转民较快较多,而民转军较慢较少,军民结合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搞得好。西部地区要树立军地融合新观念,确立军民两用新思维,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协调推动,军地双方互动,重大项目带动,军民技术两用,创新知识流动,战斗力和生产力并重。加快地方经济与军工经济融合,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军民融合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强军与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涉及多方主体的关系调整与利益重塑,需要在法治轨道上通过法律规范与法律运行两个维度整合各类主体力量、配置各类要素资源。目前,军民融合法治实施受制于“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结构的现实约束,在法律规范层面处于制度供给不完备状态,在法律运行层次面临主体实践不协调困境。二元体制下破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实施困境,宜从静态规范层面和动态运行层面综合调整军民融合行为。一方面,通过适时制定和颁布具有统一效力的军民融合发展法,清理、废止和修订不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规范层面建立健全统一完备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小组分工负责”的军民融合法治实施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军地联合法律执行机制,形成诉调对接、诉仲结合的军民融合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暨法律适用机制,在法律运行层面建立协调高效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4.
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军民融合区域层面评估是关系军民融合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也是军地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国内外尚未有成熟的、可借鉴的军民融合评估模型的情况下,基于BSC等西方绩效评估先进理论,构建一个区域层面的军民融合绩效评估体系,包括三级指标库及BSC战略地图。将军民融合区域战略目标分解为4个维度,即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62个三级指标,每个维度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内部因果逻辑关系,以期为我国军民融合评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徐辉  许嵩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8):104-108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既要充分依托国防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又要统筹国家民用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实现两个体系的互动耦合是传统合作创新内涵的升华和边界的拓展。但军民融合科技协同跨越军地,必须处理好边界和国防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问题,清晰认识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在融合创新中的作用,尊重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拥有丰富的军工和民口企业科技资源,但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程度不高,未实现最大限度的规模经济效应。有效融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军民科技资源对于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部分国家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关天经济区发展中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了政府在发挥"掌舵"职能下的关天经济区军民科技资源融合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陕西省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和国家一系列法规政策,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产业集聚对推动军民融合互动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军地双方优质资源,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同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分析产业集聚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出发,详细剖析了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及主要问题,提出应以“双百工程”为核心,依托重大项目,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更大突破,并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陕西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技资源属于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军地科技资源由于体制原因,难以实现共享。解决军地科技资源集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必须转变观点,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规划好国防和军队军民兼容科技资源,建立军民兼容科技基础条件子平台,实现与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机对接;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跨军地、行业、部门的统一协调机制;构筑军地科技资源对接共享的模式,推进军地科技资源有机对接,是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方针,促进国防和军队系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卢雷 《当代经济》2006,(20):98-99
发展军地物流一体化,要创造顺畅的物流环境,拆除物流壁垒,实现军事物流和地方物流的无缝连接;要消除军地之间的重复研究、重复建设等无效劳动,合理配置物流资源;要建立军地物流相互促进的机制,激励先进的成果在军地物流同时应用,推动现代物流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军地物流一体化,要创造顺畅的物流环境,拆除物流壁垒,实现军事物流和地方物流的无缝连接;要消除军地之间的重复研究、重复建设等无效劳动,合理配置物流资源;要建立军地物流相互促进的机制,激励先进的成果在军地物流同时应用,推动现代物流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军民融合机理的范围经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民融合的本质是资源在军民两大系统间的优化配置。从范围经济角度对军民融合机理进行解释,既是提升相关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也是突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资源约束的现实要求。范围经济理论是研究相关多产出组织的有效工具,在国内外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将其研究思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用于军民融合机理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军民融合本质的认识,也有利于军民融合效率和融合边界等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规范。发挥范围经济效益,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实践,必须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通过技术渗透和制度保障消除融合障碍,优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之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的必然要求、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统筹利用军地科研生产能力、加快提高我军武器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论述了建立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重要意义,并讨论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的路径选择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职人员制度历史悠久。从世界主要国家来看,军队院校是聘用文职人员的主要机构之一。随着中国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不断加深,非现役文职人员应运而生,并在院校中受到极大重视。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统筹军地院校人力资源,促进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科学合理配置,对于建立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非现役文职人员配置优化为切入点,总结借鉴世界主要国家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经验特点,针对中国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实现中国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的配置优化,提高中国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使用效率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激发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在分析军民融合影响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理论机制和约束环境的基础上,将创新要素分为创新资本和人才两个维度,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对2007—2018年中国209个军工上市企业的省域整合面板数据进行GMM估计,得出以下结论:①推进军民融合能够通过改善区域内创新资本与人才配置状况,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②推进军民融合能改变创新要素的空间竞争格局,在邻近与技术相当区域间分别通过相邻互补和互动交流提升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率;③主体协同环境对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存在约束作用: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分别增强了军民融合优化创新人才与资本配置的直接效应,且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区都能通过地理上邻近交流或技术上强强联合显著增强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但协同环境劣势区推进军民融合对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会抑制区域内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我国军事物流与民用物流的融合发展。首先,论述了军事物流与民用物流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军民物流融合发展的影响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与技术、社会动员物流、第四方物流管理等。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每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将在整体上对军民物流的融合发展带来倍率效应。然后,探讨了保证与支撑这些要素有序健康发展的融合发展机制,把这种融合发展机制分为形成机制、成长机制和协调机制,并分别加以阐述。在这种机制的保证下,最后给出了各要素互动共生、协作发展的军民物流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经贸实践》2014,(10):25-26
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机遇,通过科技牵线,突出项目对接,促进军民双向转移,着力破解科技资源不足、创新活力不强、科技支撑不够的难题,有力地推进了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与旧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军民融合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现各种资源在军民两大体系间的流动、共享和优化配置。既可释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红利,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可聚集各方面的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虽然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大量军工优质资产将在民用领域盘活、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但仍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难点突出等问题。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法治建设,健全管理机构,统一标准,建立沟通平台,重点领域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完整意义上的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是基于制造全产业链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它是由军民融合智能公共平台系统、军民融合智能物流系统、军民融合智能生产系统及军民融合中央智能化信息处理和控制系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的框架设计和有效运行,需立足制造全产业链对军民融合装备制造系统进行智能化布局,依托"互联网+"实现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制造系统集成交互,通过中央智能化信息处理和控制中心对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大国战略博弈与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背景下,推动军民深度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意义重大。以《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军民深度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军民深度协同有助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其它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军民深度协同通过提升军地联合技术研发能力与军民两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缓解军民协同企业创新资源压力等“三轮驱动”机制,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研究发现,军民深度协同可以助推军转民企业与民参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结论对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促进国防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科技产业是军民深度融合的最佳载体和重要平台。将国防科技产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归纳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校企联转、军民共转、民企参军等6种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技术、资本、人才、制度、组织、市场、产业链等7个方面探索相应的军民深度融合路径,以期为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