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提倡工匠精神,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探析适合高职电气专业工匠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尝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团队建设、现代学徒制推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培养电气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近三年来电气专业在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工匠人才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可以为其他院校和专业工匠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职业院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国工匠”的重任。构建智能化工匠人才考核评价平台,这对于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围绕高职院校智能化工匠人才成长考核评价平台的系统设计、安全设计,提出技术可行、面向实际需要的设计方案,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蔡青 《经济师》2022,(5):179-180
21世纪的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水平,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职业型人才,基于此,加强劳动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的内容。通过提高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精细化程度和教学力度,能够令劳动教育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密切联系,结合当下劳动教育现状,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培育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培养一批工匠型人才,成为实现实业振兴的内在需求。基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全面实施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础环节入手,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工匠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校企合作工匠人才培养过程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成因。完善政策法规,建立校企双方利益共赢的工匠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重视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推动工匠精神扎根人心;优化产教“双师”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建设工匠师资;探索工匠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产教融合教学体系。这四个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现代工匠人才的路径,可以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贺智慧 《经济师》2023,(8):150-151
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当然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实施者理应是高职教师。然而,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诸多现实困境。文章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首先,在思想理念上确立培育工匠精神的根本地位;其次,在实践管理上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最后,在师资培养上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核心驱动力。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程度以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现状,剖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及产生原因,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明确校园网络媒体的功能定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校本特色文化和专业特色文化进课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引领文化活动开展;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校企双赢的合作制度体系四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为后期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模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芬  袁奇林 《经济师》2023,(9):13-14
高职院校作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摇篮,有必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充分调动多方资源,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德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应把握改革创新原则,持续推进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促进理论指导实践作用的发挥,让高职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匠精神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在思政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及时代价值入手,运用资料法和实证深刻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教育阵地的作用;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工匠文化的良好氛围;融入校企合作,创造学生实践的新机制等方法,切实把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已经融入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打造之中.财经职业院校肩负着传承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合格职业人才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当前需要的不仅仅是懂技术的专家,更需要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大量能工巧匠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未来职业人。分析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有效融合的策略,使工匠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世界历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广阔背景上,讨论了邓小平的历史地位问题.作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了“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毛泽东是实现“第一次革命”,从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民领袖,邓小平则是代表了“第一次革命”发展到“第二次革命”的全过程,从而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伟大革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汇入世界时代新潮流的杰出开拓者和规划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的非凡设计师.在思想文化方面,他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全面基础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伟大理论家,是向民族肌体注入了强劲的现实主义精神,熔铸中华民族现代文化气质的卓越领导人.正如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的,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邓小平则规划和实施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了社会主义现代社会,使国家强盛、人民逐步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2.
“楚怡工匠”精神强调“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这对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而言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以“楚怡工匠”精神为指导展开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铸就学生的强健体魄,并提升学生的见识与担当。“楚怡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应当突显劳动教育价值导向、有机融合多元教育载体、拓宽劳动教育覆盖面,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增进高职院校的育人能效。  相似文献   

13.
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素养和职业精神素养的高水平人才是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高职教育历来非常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从多个层次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对培养工匠精神进行可行性分析,希望为我国的高职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连云港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作出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重大决策部署。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受到连云港市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清晰界定工匠精神内涵;提出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价值观,是全社会应该秉持的一种做事态度;构建连云港市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即政府、企业、学校及家庭“四方”支持契合模型,实现用工匠精神赋能连云港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怎样重新审视其文化传统,找到文化传统中的现代价值呢?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可以互补与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结合点;在传统的“人天和谐”理念中可以提炼出现代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价值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大都重视生产经营及产品的销售.诚然,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在于此,只有生产经营才能把企业做强.可是,随着企业的壮大,主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资本的支持,而现代化企业已很难在传统的留存收益积累的基础上做大,企业扩张所需的资金单单靠生产经营已经无法满足,“资本运作”成为企业的出路.于是,资本运作逐渐被企业所认识,所重视.可以说,现代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资本运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技双修的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教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服务和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通过规范的教学语言和多元的教学方式,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及学风,不断提升校园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及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将“立德树人”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18.
近读丁晓原的《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2014)一书,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讨论中国早期报章说理文体的部分.对此贡献最著,最为人称道的是梁启超的“新文体”,又称“报章体”(语出谭嗣同)、“时务文体”,“新民体” (与梁启超所办刊物有关). 现代公共说理需要有相应的写作形式,这种形式不是由文化传统自然而然传承给后人的,而是一种写作者(当然不是一个人)自觉创造的成果.“新文体”与今天报章说理应有的标准是有距离的,但其形成标志着现代说理的理念已经开始在中国古老的文化土壤里撒下了今后成长发展的种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史学经历了两个时期,具有传统和现代两种形态.传统中国经济史学术语孕育了现代中国经济史学的胚胎,它们和“西学东渐”引进的新术语共同促进了现代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回顾中国经济史学术语变迁的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路径,两种情况.整个20世纪,现代中国经济史学三个发展阶段的术语转变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科向前发展.解决中国经济史学术语变迁中的问题,成为学科未来发展中的努力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我国“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的必然选择。中国入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高质量技术型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