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青 《经济师》2022,(5):179-180
21世纪的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水平,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职业型人才,基于此,加强劳动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的内容。通过提高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精细化程度和教学力度,能够令劳动教育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密切联系,结合当下劳动教育现状,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培育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素养和职业精神素养的高水平人才是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高职教育历来非常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从多个层次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对培养工匠精神进行可行性分析,希望为我国的高职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匠精神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在思政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及时代价值入手,运用资料法和实证深刻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教育阵地的作用;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工匠文化的良好氛围;融入校企合作,创造学生实践的新机制等方法,切实把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核心驱动力。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程度以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现状,剖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及产生原因,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明确校园网络媒体的功能定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校本特色文化和专业特色文化进课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引领文化活动开展;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校企双赢的合作制度体系四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为后期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模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当前需要的不仅仅是懂技术的专家,更需要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大量能工巧匠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未来职业人。分析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有效融合的策略,使工匠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发展在新时期进入质量时代,面对迅猛发展的全球经济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而高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主要基地,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新形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从根本上立德树人,全方位、高质量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工匠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不足,以工匠精神与医学检验职业精神的契合性入手,从教师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以赛促学几个方面探讨在医学检验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技能型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8.
贺智慧 《经济师》2023,(8):150-151
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当然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实施者理应是高职教师。然而,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诸多现实困境。文章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首先,在思想理念上确立培育工匠精神的根本地位;其次,在实践管理上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最后,在师资培养上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国家提倡工匠精神,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探析适合高职电气专业工匠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尝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团队建设、现代学徒制推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培养电气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近三年来电气专业在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工匠人才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可以为其他院校和专业工匠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22,(1)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轻视职业素养培养,忽视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文章针对这一突出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探求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内在契合关系,探索以学校营造环境,教师指导示范、学生主体践行相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高职学生在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工匠的环境中成长,在教师以身示范,指导引领下成才,在学生自觉践行,精湛技能过程中成匠,以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诉求,达到培育汽车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殷艳 《经济师》2022,(5):168-169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中,包括了勤奋刻苦的思想境界,也包括了细心钻研的创新精神;既有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也有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是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应具备的精神,在此精神的视角下渗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主要阐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楚怡工匠”精神强调“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这对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而言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以“楚怡工匠”精神为指导展开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铸就学生的强健体魄,并提升学生的见识与担当。“楚怡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应当突显劳动教育价值导向、有机融合多元教育载体、拓宽劳动教育覆盖面,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增进高职院校的育人能效。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9,(6)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更应关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深层开发、教育改革和发展平台三个问题。因此,探索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路径,亟需做好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成果转化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工匠精神"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已经融入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打造之中.财经职业院校肩负着传承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合格职业人才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民众消费结构的升级,培育导游人员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必要且紧迫的任务.本文阐述了培育导游人员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培育导游人员工匠精神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工匠精神在我国再次发掘,技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存在巨大缺失,本文结合工匠精神内涵,从分析技校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寻求培养技校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20,(1)
"工匠精神",本意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现引申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勤恳敬业、传承创新、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国际比较,阐释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的不同源起和制度,给"中国制造"未来的引导及深化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3)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的迫切需要,作为职业院校必须以培养具有吃苦耐劳、具有奋斗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在培养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业、勤勉精业和奉献事业精神品质的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通过价值引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等,培育和促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品质的养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做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魅族再次开启MX3换购活动。不过支持换购的机型,居然是小米。两个月前,魅族董事长黄章在新浪发出了他的第一条微博,字里行间已将小米锁定为自己的直接竞争对手。如果小米为发烧而生,那么相信黄章是为小米而生。  相似文献   

20.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连云港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作出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重大决策部署。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受到连云港市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清晰界定工匠精神内涵;提出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价值观,是全社会应该秉持的一种做事态度;构建连云港市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即政府、企业、学校及家庭“四方”支持契合模型,实现用工匠精神赋能连云港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