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莉  宋国宇 《技术经济》2012,31(1):53-59,76
在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数据,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了我国省级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检验了物流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省际贸易壁垒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能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降低我国省际贸易壁垒、缓解国内市场分割状况、推进省际贸易发展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南沿海地区省份与中、西部地区省份在物流基础设施与贸易依存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我国省际贸易快速发展,由此带来隐含碳转移,如何推进省际经济均衡发展,探讨隐含碳省际补偿机制势在必行,而省份间隐含碳权定价成为关键。基于此,首先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各省份的二氧化碳净转移量。其次运用成本重置法构建碳权定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估算地区调整系数,测得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结合各省份净转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提出区域内的补偿标准方法。最后,以泛长三角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是隐含碳的净输出省份,山东、湖北是隐含碳的净输入省份,江西、安徽由隐含碳输入省份变为输出省份。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建设有序竞争市场环境、加速要素自由流动,进而跨越行政区划和地理客观因素限制,助力破除省际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国内大循环的健康高效运行。基于此,本文运用价格指数法生成我国省际贸易壁垒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综合形成2013—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省际贸易壁垒的弱化效应较为显著,数字经济还能够突破行政和地理客观限制造成的贸易壁垒。本文深入分析、测试和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省际贸易壁垒的影响效应,为建设更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从数字经济角度切入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丹  戴政 《经济经纬》2024,(1):17-29
利用中国多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省份间的两两配对,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省际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抑制了国内价值链循环。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在低经济发展水平省份间更大;相较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业的抑制效果更强;对南北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北方区域内部更为突出。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市场、创新以及成本机制对国内价值链循环产生抑制效应。最后,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弱化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抑制作用。研究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涂睿  王惠 《现代经济信息》2014,(19):170-171
随着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逐步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已逐渐成为各国争相采用的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加强,我国也已经进入了贸易摩擦多发期,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成为了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首要非关税壁垒。如何正确的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以及积极地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性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并阐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就如何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政府、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贸易隐含碳减排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平合理的贸易碳排放责任分担及补偿机制是缓解贸易“碳泄漏”问题及推进合作碳减排进程的关键。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责任与收益对等原则出发,提出贸易碳排放责任公平共担方案,并结合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成本因素,设计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6.6%,且碳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省份之间。人口稠密及经济体量大的省份具有较高的贸易碳排放责任,不过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责任结构有所差异。工业发达的内陆省份具有较高的生产侧责任,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具有较高的消费侧责任。因此,碳补偿方向主要表现为发达省份向欠发达省份补偿,同时补偿量受双方贸易产品碳强度差异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差异,省域间的碳补偿量与碳补偿额并非完全一致。最后,基于碳补偿方案,本文从补偿方式、运行模式及监督保障等方面建议构建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推动区域间合作减排进程。  相似文献   

7.
赵晓斐 《当代财经》2024,(3):111-123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立足国内市场推进国内生产分工纵深发展是我国经济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从制造业数字化视角研究省际产业联动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业数字化显著提高了省际产业联动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证明该结论稳健有效。第二,制造业数字化主要通过降低省际中间品贸易成本和提高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两条途径促进省际产业联动。第三,从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视角看,制造业数字化既加强了省际产业联动的集约边际,也拓展了省际产业联动的广延边际,尤其对跨区域广延边际的成效显著。从区域战略视角看,东部地区制造业数字化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联动效应并不显著,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能促进对东部地区的产业联动。根据研究结论,应充分考虑各区域产业联动的内在逻辑,合理进行制造业数字化布局,强化中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包容和优质的制造业数字化体系,带动各产业各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凸显,成为了21世纪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呈现出发展快、品种多、行业广的特点.另外,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还不健全,对国内市场缺乏有效的保护.本文立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浅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数据分析其发展趋势,并对应对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有关技术追赶的经济研究多从行业(企业)特征因素出发,而轻视了区域间合作的溢出作用。从价值链和经济联动的视角拓展有关技术追赶的经济分析框架,基于2007年、2010年中国30省区区域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双边经济和技术追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国内价值链中,省际间的双边经济带动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各省份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前沿技术的差距;双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样提升了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其技术升级;参与全球价值链也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升级具有正向溢出作用,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分工依然是中国保持技术追赶的重要方式。建议加强中国区域经济联动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正> 三、90年代的展望前文所述,80年代的所有特征:保守主义思潮、多极的世界经济新格局、国家干预国际化等,在60年代将继续存在和发展。此外,还将出现一些新趋向。 (一)保护主义倾向。随着欧洲共同市场1992年建立以及其它一些地区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可以预计,在90年代里各区域内部贸易将趋于自由化并实行优惠条件,而各区域集团对外部世界将实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的贸易壁垒(如歧视性的保护关税等)和隐形的贸易壁垒(如集团内部优惠政策),将日益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必加剧美日之间以及它们与欧洲共同体之间的贸易冲突。世界各国也都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纷纷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的省际贸易壁垒:现状、原因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市场一体化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而省际贸易壁垒则是阻碍其实现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省际贸易壁垒的特点是总体上很高,但存在下降的趋势。从原因上看,历史与现实经济政策的因素都有。省际贸易壁垒扭曲了价格,阻碍了分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制度入手加以改革和纠正。  相似文献   

12.
赵霞  白爽 《发展研究》2014,(2):30-36
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与促进社会公平两方面担负着重任.2007年财政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共财政支出.本文基于2007-2011年全国30个处于不同区域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随区域的不同而不同,文章对现实情况和原因也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带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利用2006—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得出我国28个省份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并对各区域进行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全国省际间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差距较大,但存在收敛态势,效率落后区域对发达区域存在追赶趋势;各影响因素对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收敛过程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这意味着,对不同区域需制定差别化措施,以加快收敛速度,逐步缩小省际间差距,促进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省际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步加大。造成省际间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区域天然要素禀赋的差异、历史积淀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环境等。为此,建立各种专项省际协调发展基金,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资源输出省经济增长能力,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城市,提高欠发达省区的投融资水平,建立协调发展机构等,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省际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寻求利益的驱动等因素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越发推进,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各国间的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随之升级,不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与各国间经济的竞争局势.创新企业文化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并践行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完善企业制度文化,可以让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具优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结构区际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别利用直接贸易流量和间接产业趋同两种分析方法考察我国三次产业的地方保护程度。一方面,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贸易及相关数据,运用边界效应模型分别考察了八大区域中的总贸易和三次产业地方保护程度,分析了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区域位置及区间距离等因素对区际产业贸易的影响,测算边界效应值并运用区域贸易依存度进行了验证和区域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计算产业地区集中度,考察1997-2005年期间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布趋势,以此考察各产业贸易壁垒的趋势变化。研究发现,产业属性差异对区际贸易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和谐的贸易体制,尊重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发展,降低区际贸易壁垒,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和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在贸易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弱,而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当今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所以,从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产生的原因等入手,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的分析,从而提出了中国针对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应该采取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调整商品的出口结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环保法规体系,严格执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逐渐被作为一种新的贸易资源以及贸易产业来认识,然而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还远远没有达到协调与完善,一些国家就利用环境因素来构筑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9.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利用2008年中国交通部省际货物运输周转量的普查数据,本文在引力方程的基础之上引入交通变量,以此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2008年中国省际贸易的边界效应处于6—21之间,这一数值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值比较接近;(2)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中国的区域贸易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则边界效应越低,说明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中国区域贸易量的增加主要是促进了省际之间的贸易增加。所有这些均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田问耕 《经济师》2014,(2):48-50
文章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并结合实际给出相应建议。迅速有效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推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