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初期闽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米红 《亚太经济》2002,(1):47-51
本文认为实现福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在于对福建传统经济产业规模、结构和区域配置等进行系统变革和调整,并在其信息技术产业链环境逐步形成和优化的同时,构建具有闽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特色和连接中国大陆腹地信息技术产业的“海峡两岸信息技术产业廊桥”,而从构建“海峡西岸信息技术产业廊桥”的视角构筑“数字福建”,是发展具有区位比较优势的骨干信息技术产业群、形成良好产业链环境和实现跨越式、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数字福建”系统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跨越式发展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展开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探讨。文中提出了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起来,突出重点,从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跨越式发展,以发展商新技术提升制造业,以提高制造业整体素质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腾飞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全球高涨的能源价格、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生产形态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制约。而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使新一轮工业革命具备了现实基础。能源、社会、生产、组织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将重塑比较优势,改变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格局,解构产业关系,革新经济地理,使全球利益分配重新洗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对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提出严峻挑战,但也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开了"机会窗口",同时,也为天津金融改革提出挑战与发展机遇,实现天津金融梦。  相似文献   

4.
汪燕 《浙江经济》2013,(21):27-29
台湾有效抓住机遇,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一举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行列,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台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做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用工短缺”问题已成为不争事实.用工短缺现象迫使我们审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考“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而产业升级需要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本,用工短缺倒逼产业升级.该文从产业升级内涵解析出发,以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为核心变量,通过构建“产业升级-用工转移”模型,探析产业升级与用工短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韬 《中国经贸》2015,(6):40-41
东莞市以产业立市,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城市。东莞“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的举办,在推动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国内外市场对接、搭建内销展会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方面,起了巨大作用。本文欲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评估“加博会”对东莞经济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讲话中指出,“世界进入经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互联网创新时代来临中国已进入互联网革命推动全球进入创新大时代,这是一个技术促动社会重大变革的时代。在全部创新活动中,互联网成为引动革命的重要力量。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互联网”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智能化”,再到“新工业革命”的“创  相似文献   

8.
周伟龙  袁健红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82-85
在吸收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态模式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适用于解释后发国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动态模型,即后发国家产业演进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文章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和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问题,最后针对国内石化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实现石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共河北省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这是省委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跨越式发展不仅是量的扩张,而且其着眼点和核心是质的提高,即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就此,鹿泉市张国亮市长接受了本刊记者张国庆的专访。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深刻变革和广泛渗透,不仅带来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而且会对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导致产业分工和产业组织特征的重大变化,从而涌现出大量新业态和新模式。随着以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或新产业变革的到来,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存在形式将进一步演化发展。这种演化机理对传统产业升级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对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不再只是来自于单项优势技术和产品,培育新业态和探索新模式已成为决定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政府而言,推动本区域产业升级的路径需要从传统环境下培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转变为培育产业链关键环节,再转变到培育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上来。  相似文献   

11.
承接产业转移对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促进欠发达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对睢宁县承接产业转移途径进行深入探讨,准确把握其战略选择与定位,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敬文 《发展》2001,(5):38-38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步伐,为此,我们对崇信县信息化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经济下,中国政府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好改革契机,促进中国航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航空产业发展与供给侧改革政策环境相结合,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探索我国航空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路向选择,提出只有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要素合理分配和制度、金融体制变革才能实现我国航空产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为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建设杭州湾南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基地,发挥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对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实现宁波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贸易比较与广西产业发展战略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机遇,广西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琳 《上海国资》2022,(7):28-29
<正>打造产业引领和园区升级的策源地站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风口,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桥集团”)重点聚焦5G+“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三大产业集群,不仅要实现产业业态的全链条转型,更要推动从园区到城区的全生命周期转型,完成“产业业态+城市形态+服务生态”的全过程转型,打造产业引领和园区升级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正在引发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钢铁行业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已经处于转型的前沿.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产业链两端诸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成功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东方经济》2001,(4):4-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刊记者就“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实现上海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个问题,于近日采访了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蒋以任。  相似文献   

19.
导言:中国经济现代化曾今错失了三次历史性的机遇,第 一次是1793年错失了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1860年的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特别不应该错失20世纪60年~90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由于错失了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这次机遇,使的中国与西方发达的经济差距至少50年。如今一夜之间,全球爆发了惨淡的金融危机,我们实现“赶超”战略机遇期再次来临,是否能够实现张春贤书记首次提出的“弯道超车”,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技术创新的突破而导致的产业规模化发展这两个方面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崔晓红  张晶 《新财经》2007,(3):64-65
北京市大兴区希望借助新媒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西瓜之乡”变为“新媒体之都”。这一转变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伯班克打造“世界媒体之都”用了近五十年,“新媒体产业基地”觉得太慢。产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过于强求,必定事倍功半。十年发展一个新媒体基地也许不算快,但就算用五十年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新媒体之都,并不慢。所以,不要慌,来得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