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标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我国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通过包括信用标准化在内的制度性安排,促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和社会征信平台的建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张媛 《现代企业》2006,(8):37-38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交易日益发展成为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对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的企业来讲.信用是一种市场信誉.是一种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宝贵资源。而由于我国征信建设起步较晚.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位置的中小企业,始终不能摆脱其融资困局。笔调查认为.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整肃社会信用秩序,是解决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3.
张清 《现代企业》2006,(2):65-66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关系上的经济。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运转。信用经济成分的大小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规模、水平和竞争力,也是衡量企业成熟度的标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的过渡时期,信用监督管理体系与机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不健全将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为迎接即将来临的信用经济时代的挑战,推动我国社会信用建设,必须认真研究企业信用及其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4.
建立健全网络交易信用体系,不仅是实现网络交易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我国网络交易和网络交易信用的现状,分析了网络交易中信用缺失的具体表现,认为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网络交易信用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信用服务市场尚不成熟、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由此,本文也提出了我国网络交易信用体系的构建对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多方评价或监管的信用体系,形成信用监管合力;建立网络交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建立网络交易信用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证我国电力企业顺利运营,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信用体系,一定要采用有效的主体信用管理方式,推动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发展。文章分析国内外信用体系建设现状,探索发电企业的信用风险及信用体系建设,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主体更加守信,通过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的方式有效防范我国电力市场信用风险,推动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信用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中,信用(credit)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未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信用经济。当前我国信用环境的恶化,拖欠、制假和违约等行为屡出不穷,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受到明显制约,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利用监管执法中掌握的企业信用情况,为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一、…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守信用、讲信用而闻名于世。诚信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也越高。  相似文献   

8.
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到本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用缺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严重制约了信用功能的发挥,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和经济活力,恶化了市场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到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建社会信用体系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资信评级行业作为现代市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信用逐渐成了热点话题,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在探寻信用缺失的原因、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时,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关的规则和市场道德建设问题。毫无疑问,现代市场经济要以信用为前提,为基础,但同时又要以严密的规则做保证,以良好的市场道德做支撑。信用、规则与市场道德三者不可或缺,方可保持市场经济正常、健康运行,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高效配置。法律、规章、制度等均可统称为规则。规则可保证市场交易有序,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此,规则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实施的科学性、有…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信用的经济,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一切经济活动服从于计划安排,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由政府信用来支撑,市场意义上的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基本不存在。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信用意识的淡漠、信用体系的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的信用危机,并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用危机现象日益突出,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当前征信业发展的基础,但我国征信管理法规不够健全,理论滞后,银行为主导的征信体系发展经历了逐步壮大的发展历程,并在市场经济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要继续完善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信用是维系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纽带,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营造诚信的税收环境,推进依法税,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税收信用的内涵及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对加快建设我国税收信用体系提出了一点意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诚实守信是企业开展交易活动的重要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企业诚信建设在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的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法制环境不健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存在弊端,企业信用文化水平不高等.有鉴于此,必须完善我国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用监管的相关机制,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提升企业主体信用水平,构建完善的“宽进严管”下的企业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4.
信用担保业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应我国市场经济信用安全而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我国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建设我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我国已有专业信用担保机构300多家,担保基金70多亿元,累计担保金额120多亿元。我国入世后,金融业和扩大民营企业均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主要思考如何建立我国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促进我国的民营企业和金融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它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应该明确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探索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钊  王舒健 《价值工程》2009,28(9):17-19
信用不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属于经济范畴。信用可以内生于市场交易,是经济主体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和效率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不健全,信用作为人们的理性选择结果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构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要重视信用内生机制,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将信用内化为人们理性选择的自然结果,这样才能最终建立稳定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交易无处不在。在欧美国家中。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80%以上,信用销售已成为企业间交易的主流方式,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当前,在我国企业之间,信用交易也被广泛采用。有专家估计。我国企业的信用销售额已占全部贸易额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信用交易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大量的债务拖欠和坏账也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信用风险管理控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建立闭环的信用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发改委经济所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日前表示,如果没有信用制度,我国GDP将损失10%-20%。陈新年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信用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上说,发达的信用交易依赖于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我国信用交易方式目前只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而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是采用信用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信用体系建设与标准化工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市场主体的信用缺失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社会发展与市场繁荣呼唤信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创新工程,是事关人民生活和造福社会的民心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诸多方面,推行标准化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从技术层面的需求,谈谈建立信用体系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