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北魏前期徭役问题初探》①一文中,着重讨论了北魏前期徭役之征从落后、原始的状态走向制度化的趋势,强调了对州郡百姓征役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现在接着来谈自孝文帝改革以来的北朝徭役制度和徭役之征的轻重问题。 一、孝文帝改革以来北朝诸政权关于徭役的条令 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始行均田制,接着于下一年又颁行了三长制和改革赋役制度。关于改革租调问题,我已撰《略论北魏孝文帝以来的租调制度》一文②。这里就谈孝文帝太和改制中所涉及的摇役问题。《魏书》卷110 《食货志》云:  相似文献   

2.
北魏官禄制度的确立及其对鲜卑族封建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的官禄制度,论及者不少,但多注意太和八年初颁官俸一事,对其他问题,也有一些探讨,不过大都比较零碎。本文试就北魏官禄制度的确立和各项具体内容以及它与鲜卑族封建化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北魏由临时班赏从臣到确立官禄制度的历史转变 北魏前期,百官无禄,这一点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六月丁卯初颁官俸制的诏书中说得十分消楚: “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 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 改。……”  相似文献   

3.
一、议“庸” 输庸代役的规定,在唐朝赋役中曾作为一项制度肯定下来,对此,治史者多从“减轻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徭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化”着眼,认为它能使农民较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依照农时进行生产,所以它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变化,给予较高的评价。对此,本文以为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唐朝的赋役制度,在两税法改革之前,主要以租庸调为主,但也还存在着地税、户税及各种工商杂税。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本文只将租庸调作为唐朝前期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其它各种税收暂且不论。 建立在均田制上的赋役制度,就我们现在所知,共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个朝代的五种制度。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指实物或货币)看,北魏、北齐、北周和隋都只有租调两项。而唐朝因为规定了可以输庸代役,则财政收入由租调两项一变而为租庸调三项。无疑,就财政收入而言,唐朝的来源比北魏、北齐、北周、隋要有利得多。从唐朝政府来说,规定输庸代役,并非为了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而是另有所图。  相似文献   

4.
赋税和徭役,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赖以生存、运行的重要经济支柱,是统治者对广农民和一般平民进行剥削的主要经济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调节其阶级矛盾和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去年(即1984),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剑夫先生的大著《秦汉赋役制度考略》,读后颇有收益,谨向学界、读者作一推荐。 (一) 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封建统治政权的兴衰关系十分密切。秦汉统治者如何对人民进行剥削?为什么轻徭薄赋能提高农民积极性;能促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而聚敛无度,徭役无期,则又每每造成民众怨声载道,以至山穷水尽,国无宁日?作者力图以详尽材料说明之,对每个朝代某种具体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与统治政权的兴起、发展、上升、衰亡之间的联系,从纵的方面作了比较详  相似文献   

5.
北魏均田制颁布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第二年又颁布了三长制.这两项制度,是孝文帝拓跋宏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公元280年西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西晋的统一只维持了几十年的时间,北部中国就重新陷入分裂,经过一百三四十年的“五胡十六国”战乱,于公元439年,由北魏最后统一了北方.北魏统一政权维持了近100年,使北方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个相当长的恢  相似文献   

6.
明代王府庄田与清代更名田存有前后相继的关系,并影响到州县的赋税演变,需要前后贯通加以考察。以湖北黄陂县为例,明代潞藩和楚藩在该县拥有庄田,入清以后均相应转化为更名田,但二者对州县赋税演变产生的影响不同。具体言之,潞藩庄田并纳国赋与王租,黄陂县以"改派"、"分摊"的措施加以应对,改变了县际及县内的赋税派征,并为清代的更名田改革完全继承;楚藩庄田仅纳王租,其租谷田地征收本色,入清以后折征谷价,且在更名田改革过程中出现重赋问题,黄陂县则以"均摊"的方式实现均赋,亦调整了县内的赋税派征。以州县层级为视域,探讨王府庄田与更名田的实践过程及其引起的赋税演变,不失为深化明清赋役制度史研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赋税政策发生了八次重大的改革,其中不乏有减免农业赋税的政策,这些政策有长期减免赋税以劝农和临时减免赋税以救荒为主,表现出赋税减免政策的周期性、单一性、偏重性和阶级性。这些政策的出台,与中国古代一直奉行的"重农思想"、历史条件下的土地制度和政治人士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辽朝的赋税制度陈衍德一、官私田租辽朝赋税制度是中原已有的先进制度与契丹族原有落后内容的混合体。与辽朝对峙的北宋当时已是封建租佃制社会,而辽朝社会经济中仍保留着许多农奴制内容。表现在赋税方面,就是辽统治地区又出现了大量人头税。《辽史》卷五九《食货志...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赋税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超经济掠夺的手段。沉重的赋税,不仅使人民困苦不堪,而且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赋税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国家以这种方式占有社会产品份额的大小以及它在各经济部门间所占比例的不同,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封建社会的赋税同样具有调节经济的作用,封建统治者同样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赋税这个杠杆,为巩固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相似文献   

10.
均田制度曾是北朝和隋唐时期土地国有制的主要形态,由鲜卑族的拓跋魏于太和九年(485年)首先在中原地区推行。这一制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它是针对当时北方地区的土地兼并、户口逃散、经济破坏而采取的调整土地关系的重大措施,并与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传统、宗族血缘纽带的残留有着密切关系,其本质则是为了把尽可能多的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籍以实现封建租税剥削和稳定封建统治。但均田制首先由拓跋族推行,并在鲜卑族居支配地位的北朝时期继续发展,这一事实又说明,从民族关系上讲,它与拓跋族等鲜卑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以拓跋族的历史演变为基本线索,着重探讨一下均田制与鲜卑人的关系,并籍以从一个方面,了解其封建化的进程以及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和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赋税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秦汉至唐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要由封建国家赋税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所拉动。本文从封建赋税提升商品市场丰度、扩展商品市场广度、增加商品市场容量、发挥商品市场功能以及推动商品生产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魏华 《经济师》2011,(12):289-290
古代大同的藏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北魏时期的公私藏书,一为学府、书院和寺院藏书。北魏时期,平城作为北魏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由于历朝皇帝的不断努力,官府藏书曾得到极大发展,同时私人藏书也有长足进步。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的藏书建设风光不再,逐渐萎缩。学府、书院、寺院藏书却一直在进行着,虽然其数量和规模不大,且一再遭受战乱的破坏,但毕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相似文献   

13.
北魏时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财权,地方政府制度外的收入不属于地方财政的法定收入范畴."统收统支"是北魏财政的重要特点.日本学者渡边信一郎认为"调外帛"属于地方财政经费的观点缺乏根据.文章通过对地方财政涵义的分析,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理解,认为"调外帛"依然属于中央财政统管,北魏地方政府无权支配.北魏中央在剥夺地方州郡财政权力的同时,以"使职差遣"方式强化对地方的财权控制.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拐点时期.本文以长期变迁的视角,着重对明初至清中期政府政策对原始工业的积极效应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其中主要包括鼓励农业种植业以外的多种经营、松弛自古形成的重本抑末政策、废除阻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匠籍制度,以及推行以"一条鞭法"为主要内容的赋税制度改革等.以此弥补以往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明清时期政府政策的积极效应重视不够的状况,并试图进一步证实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聂慧丽 《生产力研究》2011,(10):27-28,31
为了适应巩固农业赋税制度和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国家本位"为实质,以"重农抑商"观念为核心的赋税思想。文章对我国古代主要农业赋税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及变化历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天的农业赋税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北魏国家推行均田制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扩大赋税征收面。通过均田制,北魏国家占有了豪族的一部分经济所得,但均田制在实质上并不排斥豪族的大土地所有制。小农虽然在均田制过程中拥有了小块土地,但在北魏国家高强度的赋役压榨和灾害的打击下,为了维系生产和生活只能与豪族结成债务关系,成为依附豪族的佃农。  相似文献   

17.
陈字  郑玲 《经济师》2005,(3):209-209
文章探讨了制度变迁的诱因和过程 ,提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设 ,并从中国古代土地 ,赋税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分析了三个假说。  相似文献   

18.
福建农村的耕畜租佃契约及其买卖文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耕畜买卖与耕畜租佃自来和土地所有制一样,成为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买卖、典当,也可以出租、收取牛租。同时,它又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志。自牛耕开始以后,曹魏的屯田,即有官牛、私牛之分。在均田制下,耕牛亦得依例授田。随着封建地主制的发展,牛力的使用,亦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元典章》和《通制条格》都有提及耕畜租佃等事,“社众使用牛(隹又),若有倒伤亦仰照依乡原例,均助补买,比及补买以来,(亻并)力(牛)助工。如有余剩牛(隹又)之家,令社众两和租贷”,可知耕畜租佃很早就存在的。惟此类史料记载者少,亦不引起学者的重视,论述不多。我于三十年代末曾注意及此,并写成短文略加申说。年来读书及同志们的提供,又获见福建省一些耕牛买卖、典当、继承等文契和租牛契约数种,爰抄录如下,以供研究。  相似文献   

19.
郑州:少林寺     
《大陆桥视野》2011,(5):70-71
少林寺是中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是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  相似文献   

20.
剥削有广义狭义之分。我国现阶段仍存在剥削现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要正确对待当前的剥削,对于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剥削行为,要采取历史的容忍态度,对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剥削行为,要采取历史的淘汰态度,允许一定程度的剥削同时又禁止残酷的剥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