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市场经济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理论,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供地与用地脱节。土地价格严重扭曲,政府职能越位,管理缺乏科学性,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难以实现等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股权重组方式转让土地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控制土地价格,防止土地炒卖,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法规,但在实践中效用有限,如通过股权重组方式就可以避开法律设置的条件,使土地炒买炒卖合法化。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立法使隐性的转让显性化,对形式上是股权转让实为卖地的行为给予处罚,以规范土地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城市土地价格及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下城市土地的利用在经济充分性上基本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却不具备可持续性。力图从经典土地价格模型开始分析,剖析土地真实价格,为有关管理部门的土地价格监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浅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现行《土地管理法》的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偏低,对集体和农民是一种不完全补偿,不能正确反映出土地的市场价格;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使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不合理。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应当坚持四大原则;建议建立土地价格评估中介机构,以土地价格为依据,形成客观的土地补偿标准;制定严格的土地征用程序;尽快制定土地征用法。  相似文献   

5.
土地价格是土地市场健康运行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土地价格是完善土地市场、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保证.现阶段中国土地市场呈现复杂而又多样的特点,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因素和力量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只有建立以国家指导价为主体,国家定价和市场定价为补充的定价模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土地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住宅价格与经济基本面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个别区域性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价格过高的现象.对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合理与否,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议.影响住宅实际价格的因素主要是土地价格和住宅价格的历史信息.而可支配收入对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应加强对不合理的房地产投机需求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能源市场上所涉及的商品不仅体积大,还存在一定危险性,同时能源商品还需要远距离的运输,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能源市场存在着大量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在煤炭能源市场中,煤炭市场价格波动是存在风险损失的重要原因,本文首先对能源市场、贸易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简单分析,进而简述煤炭市场及贸易企业的特点,同时对煤炭贸易公司存在的风险及其来源进行详细剖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银行信贷、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的边限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理论上探讨银行信贷、土地价格影响房地产价格内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边限协整分析技术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信贷、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从长期来看,银行信贷和土地价格对房地产价格都有正的影响作用,银行信贷和土地价格的影响作用都很显著,土地价格的影响作用要强于银行信贷。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08-2015年季度数据,采用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作为测度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指标,并构建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中,货币供应量M2会对房地产价格泡沫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利率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财政政策中,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具有资本化倾向,但财政支出增加仅能带来房地产市场的暂时繁荣,土地价格增加对房地产价格泡沫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还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证券市场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运行的。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往往受政府行为主导,政府行为不仅导致市场的波动,而且还可以改变市场运行的方向。政府主导市场的结果是扭曲了投资者行为,加大了市场"泡沫",并为利益集团寻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以来,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供求失衡、房价涨幅过大等问题,政府运用信贷、税收、土地等多种政策工具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制。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基于民生改善的视角说明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效果不理想,表现在: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的价位,中低价位、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规制效果不佳的根源在于政府规制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多年来尽管房地产市场规制政策频繁出台,但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过于依赖、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房地产税收制度不合理等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房地产市场规制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加强长效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政府强制性实行征地最高限价的价格管制,造成征地价格与农地市场价格的巨大落差,致使大量农地租值被置入"公共域池"和造成相关利益主体对土地租值的竞相摄取,进而引起农地租值被瓜分和纯粹消散。通过分析可知,现实中农地租值不会消散为零,这是因为给定农地租值的存在及其消散趋势,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皆会努力在限制条件下使农地租值的消散最小化,而农地租值消散的程度取决于寻租者预期寻租的边际成本和农地的边际租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房价现状主要表现在房价收入比、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房价租金比均过高等方面。其原因包括房地产市场供给严重不足、需求过于旺盛、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信贷扩张与违规贷款现象严重以及各种垄断机制盛行等。我国应建立健全房地产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和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效遏制房价过高过快增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开发商策略性定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房地产市场存在环形竞争和显著的产品差别,而中国现阶段又是一个增量房地产主导的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是一种具有较强垄断性的市场。房地产开发商在制定房地产价格时,一般垄断厂商所惯用的一些价格策略都会采用,如垄断定价、在领导厂商主导价格的条件下其他开发商选择跟随策略、合谋、价格歧视、拍卖竞价、掠夺性定价等。此外,房地产开发商也探索出一些独特的价格策略,即外部效应内部化、增值诱导定价、制造短缺挤压以引致剩余需求扩大等。这就决定了中国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势力。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定价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房价上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房价在中国不同区域差异很大。房地产对社会发展而言存在财富累积效应,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非理性行为,则会产生房地产泡沫甚至引发金融风险。土地财政、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供需双方的价格预期以及国内金融支持和国外资金流入,是导致我国房地产扩张过快的主要因素;同时,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果受到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等利益集团的制约。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不能引发短期的经济衰退,更不能膨胀泡沫。从长期来看,不能把房地产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赵淑琴  于云成 《当代经济管理》2003,25(3):33-36,42
农用地估价是在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所作的量化和评价。农用地估价实践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当前的估价实践出发,提出了影响估价结果精度的几大问题,如农用地的性质认识不一、农用地概念不一等。以期农用地估价实践者关注区域农用地地价水平平衡和农用地价与城镇地价在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与衔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以及征地制度对农地所有权的强行征收,直接破坏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致使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晰且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是运用价格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应当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培育和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我国粮食流通中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并存并由此带来与WTO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政府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体、以国外进口为补充、以政府干预为导向的一体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观点。文章紧密结合我国粮食供求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以市场化为主体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可供选择的价格机制模式,并导出了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来,中国住宅市场价格由高峰下降到低谷.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政府是否应干预住宅市场以及如何干预存在不同观点,有"抑市"、"救市"之争.通过对住宅市场的竞争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住宅市场是区域性寡头垄断型市场,住宅产品供给需求结构失衡,存在信息不充分等市场失灵现象.面对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应积极发挥其规制机制的作用.但政府干预住宅市场仅是对市场的补充,是活跃低迷的楼市,不是救高房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