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人侵害债权问题在合同法领域因受债的相对性原则束缚而不能受合同责任规制,在侵权行为法领域又受狭义侵权行为观念的阻拦而倍受冷落。那么,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法律地位到底如何呢?债权能否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其理论根据何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来源于债的相对性,一直以来为英美、大陆两大法系所认可,被认为是合同制度和规则的奠基石。就中国目前的立法、司法实践状况而言,中国《合同法》在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问题上的相关规定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第三人侵害债权、代位权及撤销权等相关制度上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对合同法中应当对合同相对性原则进行突破的地方进行阐述,以期能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保障了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没有利害关系的次债务人提起代位权诉讼,这是关于债的保全的制度的延伸和深入.这项规定使得原来传统的诉权理论和债的相对性得以突破,有效地缓解了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困难,保护了债权人的债权利益,促进了当代经济社会中交易的相对公平和交易的相对安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代位权制度以及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完善我国代位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霄玉 《经济论坛》2006,(1):134-135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债权具有相对性,即特定的债权人只能请求特定的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复杂。由于第三人的原因使债权人的合法债权受到侵害甚至无法实现的情况愈发常见,于是一些学者根据债权不可侵性对传统民法理论提出了挑战。对于债权是否具有可侵性,民法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肯定说和否定说。本文认为,债权具有不可侵性,债权的关系人以外的第三人若为侵害债权行为,则应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5.
许彩云 《经济论坛》2002,(21):39-39
代位权是指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的权利。根据法理,债具有相对性,债权人不得直接去支配债务人的财产,其处分应依债务人的意思;债权无涉及第三人的效力,债权人亦不得干涉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法律关系;债权主要是从债务人的财产获得满足,债的关系成立后,债务人的财产即成为债权的一般担保,即“责任财产”。因此通常情况下债权实现的保障有二:一是在债的关系中,设立某种担保;二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诉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此两者或…  相似文献   

6.
合同相对性原则源自于古罗马,体现了债权的相对性特征,在世界法律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一则铁律.但自19世纪进入20世纪后,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合同相对性原则也在不断被突破,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有十分规范的解释和规定,因此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进行研究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立群 《经济师》2008,(1):92-93
代位权是债的保全的一种有效措施,具有保全债权的功能,它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原则,对于保障债权人的债权的实现,完善我国债权法理论,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结合实践分析代位权行使、效力的基础上,就我国债权人代位权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发轫于英国法,目前世界各国均在司法实践中以判例的形式确立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但我国现行《合同法》却将原讨论稿中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有关规定删除,本认为这并非对此项制度的否认,而主要是斟为这一制度仍有诸多问题急待厘清。  相似文献   

9.
张馨元  李东 《经贸实践》2016,(8):164-164
《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合同之债、判决确认之债、破产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之债能进行债权转股权,本文对债权转股权的适用范围、债权转股权的潜在风险进行阐述,并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债权转股权的操作关键点,为债权转股权提供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10.
刘亮  王建海 《时代经贸》2014,(4):319-320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债权债务关系之外的第三人故意违悖善良风俗,积极实施侵害的行为并给债权人造成损害。从各国法律实践和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成立基础来看,其请求权基础规范只能是侵权法一般条款,但具体的请求权规范又有差异。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的考察,我国法院在适用一般条款处理此类案件时,法律推理的过程不明,说理不足。笔者认为,产生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性质认识不清,惟有承认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债权的层面物权化的结果,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侵权性占有的法律依据是债权,因为债权而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行为被称作侵权性占有.当债权人基于债权而占有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之时,他人无法要求债权人返还原物.如果债务人用指示交付的办法将债权人所占有的动产交付第三人,债权人可依据对债务人的债权,主张第三人无权要求其返还原物.理由为,第三人对于侵权性占有人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和债法当中的返还请求权,如果第三人行使物权请求权,侵权性占有者可以使用对抗动产原所有者的抗辩理由对抗该第三人.理论上,当第三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和债权当中的请求权并存之时,应适用请求权相互干涉说.承租者依据买卖不破租赁对抗租赁物买受人的依据是,出租者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概括性转移.  相似文献   

12.
王彦勇 《经济师》2010,(4):80-81
迄今为止,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演变路径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合同相对性时代无责任原则;第二阶段是过错责任时代;第三阶段是严格责任时代;当前,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考量,产品责任归责原则进入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并存的二元归责时代。  相似文献   

13.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法债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提出使缔约阶段也纳入法律调整的范畴,进一步完善了债法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对缔约失责制度作了较全面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却不适用于劳动合同,从而造成我国劳动立法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为了弥补劳动权利救济的缺陷,确立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劳动合同属于兼具有公私法性质的社会法调整,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与民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相比在适用主体、归责原则、适用范围和赔偿范围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抵销是指在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可以将其债务与对方当事人的债务互相冲抵,使双方的债务归于消灭债务的相互抵销是债的消灭原因之一,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债的简便清偿,即通过抵销免除债务人之间的相互清偿;二是担保,即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清偿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将自己对对方的债务与对方对自己的债务相抵销,以使自己的债权得到清偿,避免出现清偿了对方的债权,而对方因失去清偿能力而使自己债权流失.  相似文献   

15.
代位权的行使效果归属,理论上有"入库规则说"和"代位权人优先受偿说"之争。"入库规则"定位于债的保全,以合同的相对性为基础,意在平衡当事人利益;"优先受偿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债的相对性原理,更注重对代位权人的保护。一般认为,我国合同法采用代位权人优先受偿规则,而实际上,将《合同法解释(一)》第20条解释为"代位权人优先受偿"并不准确,应结合"入库规则"对其作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早期罗马法认为"法锁"乃债之关系的本质,将债权债务关系严格地限定于债之关系的缔结双方,债的移转被绝对地禁止.随着社会变迁,债的移转逐渐为法律所认可,债权人及债务人可以通过特定的制度实现其债权或债务的移转.罗马法历史上实现债之移转的制度大致有债的更新、诉讼代理、诉讼通知、权利继承等,本文旨在探讨比较罗马法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实现债之移转的制度,并试图在理解罗马法关于债之约束力的法理基础上尝试对现代民法关于债之移转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7.
过错是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重要因素,在侵权法归责原则体系中,过错原则是一般的、普遍的原则,也是最为古老的原则。而过错是过错归责的基本构成要件和最终构成要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三款规定:“公民、法入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在法律没有其他规定的情况下,行为人致他人损害,虽有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存在,但若没有过错,行为人仍不服侵权行为责任。这充分说明了过错问题在侵权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的讨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合宪上,进而激起了行政法学界对于该行政条例的讨论.行政法原则与职业禁入有对应关系,规定的四类人的职业平等权应当得到保护,当其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时,有权获得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19.
"债"是古代罗马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传统上,许多学者将其定性为具有财产属性的法律关系,本文立足于对债的定义、侵权之债、合同之债、其他种类之债的解析,结合罗马法关于对"债"的设计之初衷和精髓,论述债的非财产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债"的"法锁"作用越来越体现在非财产领域,众多的主体会因为非传统原因设立债权权利义务关系,这也是本文的主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规则和制度的奠基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需求,合同相对性原则的适用出现了许多例外情形,即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