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国各地都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粮食体制改革,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任何重大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些长远的和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加入世贸组织也要求我们按国际规则对有关粮食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革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政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粮食收储企业实现顺价销售,是贯彻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县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却难以实现顺价销售,整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因此遇到了困难。有人说,造成这一问题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国家(收储企业)粮库库容过小,影响敞开收购;银行资金保障不了,缺乏收购资金;财政补贴不到位,收储企业难以为继;工商部门管理不够,粮食“非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发行以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为核心的业务经营活动,在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的双重压力下,目前正显现出与粮食市场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空间逐渐狭小。在此,结合宁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试就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农业政策性金融进一步发挥支农作用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一年,农业发展银行山西省分行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粮棉购销政策进一步调整以及山西省玉米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形势,围绕“主动适应,规范管理,稳健经营,促进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封闭管理为中心,突出防范风险这个重点,全面推行业务规范化管理,集中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在服务企业、支持农业、  相似文献   

5.
孙健  张留志 《时代金融》2004,(11):25-25
<正>农发行自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10年,在贯彻落实国家粮棉购销政策,解决困扰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今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粮食购销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农发行坚守解决"卖粮难"这一政策底线似乎出现了危机。  相似文献   

6.
1998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粮食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粮食消费结构实现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宾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食供求平衡和社会稳定得到保障。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粮食主要销区要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作为农发行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主动介入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信贷措施,以适应新时期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变化。本人结合揭阳市是粤东地区最大粮食主销区,粮食市场化条件比较具备的实际情况,浅谈实行粮食市场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市场已经全面放开。为加强调控,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调运迅速,近几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中储粮的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要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储备粮公司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王玉峰 《中国金融》2004,(14):41-42
国务院近期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改革思路,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次改革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将全面进入市场化轨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条件下,是国家在粮食流通领域最直接、最有力的一个调控工具,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农发行职能作用发挥得怎样,关系到  相似文献   

9.
王明义 《理财》2004,(10):4-5
近年来,我省作为粮食主产省,按照中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前几年坚持深化以“三项  相似文献   

10.
谈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财政部门积极筹措粮食风险基金,及时拨付超储粮食补贴。但由于粮食库存逐年增加,粮食风险基金需求量也逐年加大,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而增加的补贴资金主要用于不断增加的粮食企业库存利、贴,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很难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式由补在流通环节改为直接补在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为积极稳妥地处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财务挂账,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精神,经国务院批准,现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财务挂账处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政策。多年来,农业发展银行向粮食收购企业投放了大量贷款,与国家粮食流通体制关系密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了什么影响?换句话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农业发展银行将面临哪些新形势呢?对此,我们以粮食产量占黑龙江省四分之一的绥化市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掀起了以全面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为标志的新的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高潮,这一改革将对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主产区农民的增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山区农民的增收和粮食流通管理并不是很有利,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山区粮食信贷管理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国粮食市场开始全面放开。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的贷款对象、贷款性质、贷款范围和贷款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除储备及调控等“政策性”贷款外。农发行不再发放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而是全部按照商业化原则发放粮油流转贷款、加工企业粮油贷款及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  相似文献   

15.
粮食“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粮食敞开收购是基础,顺价销售是目的,资金封闭运行是保证,粮食购销企业自身改革是条件,粮食顺价销售不仅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途径,从宏观理论上讲,粮食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只要把流通中绝大部分的粮食掌握在国有粮食企业手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照“进价+费用+利润”进行顺价销售就能顺理成章,然面,从近两年多的执行情况看,“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中困难最大的是粮食顺价销售,尤其是我省的粮食流通已经进入不断收购,储存,建仓,陈化,巨额补贴的恶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其制定和执行的粮食信贷政策是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等宏观政策在微观上的体现。其信贷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败、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农”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末,国务院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延续多年的“计划主渠道”粮食购销体制向以“市场主渠道”新的购销体制的转变,也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但由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何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本次改革的成败。因此,找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难点,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潜江市国有粮食企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组建的粮油购销(集团)公司运行一年来,确保了粮食购销企业“三项政策”,即“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的顺利实施,确保了出现新的亏损挂账,彻底改变了过去长期依赖国家,吃银行信贷资金和财政补贴“大锅饭”的局面,初步走出了按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粮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粮改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当前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2004年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改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由此将引发农发行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之产生,  相似文献   

20.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解决“三老”问题是难点。在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配套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银行是采取对抗消极、顺从还是积极参与的策略来对待将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本认为:在企业行动优先的情况下,银行积极主动参与,与政府、企业取得共识,掌握工作主动权,妥善处理粮食企业“三老”问题,是防范和化解政策性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