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一、分析方法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Barro,Sala-Martin,1990)提出新古典模型中一个经济的变迁增长过程可以表示为: l/T·log(Yit/Yi,t-T)=xi+log(Yi/Yi,t-T)·(l-e-βT)/T+uit(1)式中:j指某一经济,1为某一时点;Yit为人均产出(也可以是人均收入劳动者人均收入等其他经济指标);X1为稳定状态的人均增长率;Yit为t期有效工人(将所有的工人数折算成拥有技术的工人数)的人均产出;Yi为稳定状态的有效工人的人均产出;T为观察期的长度;β为…  相似文献   

2.
3.
解决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的对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往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404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是1978年的6.4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蛋糕”做大的同时,中国的消除贫困化进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论是从世界银行还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官方资料来看,中国的贫困人口较改革开放前都有大幅下降。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地区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只有使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真正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算完成。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其“区域聚集”能力是当前乃至今后长时期党和国家的艰巨任务,是民族地区全体人民义不容辞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人民的福利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是不同步的,地区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此对我国地区差距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生产力宏观布局的战略性转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鼎、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开发结合起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中国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由东向西转移,其旨在于达到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共同繁荣,这一“决策”既重大又英明,既现实又深远,既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是对西部地区经济跨入新世纪新技术产业化的挑战,作为西部载我应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日益拉大,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1999年,中央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带来了契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造成西部经济落后的市场原因,并且提出西部发展的应对策略,促进西部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与随机收敛特征。研究价值:揭示出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并进一步识别出各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发展与管理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一、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时期,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13.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成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开放度提高,表现为外贸规模迅速扩大和外商直接投资大量增加、二是经济高速增长,22年间达到年均9.6%的增长速度;三是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相对差距不断扩大。那么,这些特点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特别是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扩大有何影响,自然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物流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经济区域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并已形成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华中中部、西南、西北、东北七大经济区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加强区域合作,并逐步成长为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发挥了较大功能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高—低—高—低的演变过程,区域差距明显缩小。东西差距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且出现了区域分化等新问题。南北差距虽呈现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西差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将长期表现为东西差距问题。因此,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对现有区域政策进行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的,作为一种尝试,一国经济体制改革引发区域变更产生不同特色区域经济是无可非议的,探究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地区发展、合理配置资源、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以避免地方盲目攀比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化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差距     
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差距,国家内的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差距。由此看来,差距是“普遍的”、“现实”的。  相似文献   

18.
19.
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重点探究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对1992~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的测算与分析,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整合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议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地区发展格局、建设立体化、城镇化、生态化流域经济、统筹运用梯度、反梯度与地方化开发模式、推进重点领域与重点地区的率先突破,以及促进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证信 《陕西审计》2001,(B10):44-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