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九十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高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高负债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两大突出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银企债务重组———特别是债转股问题成为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焦点。所谓债转股,即债权转换为股权,指把原来银行和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在这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成为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它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情况好转后,可…  相似文献   

3.
4.
5.
张静 《会计之友》2004,(6):89-89
针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经营困难的情况,国家提出了“债转股”的改革措施。作鉴于国有企业“债权股”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在改革中应坚持市场化的运作,以防范风险,使债转股的举措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实施债转股的财务问题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年国有企业脱困在进入攻坚阶段,解决国企沉重债务负担问题就成为关键一役,继1999年4月20日成立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之后,10月中旬(15,18,19日)东方,长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先后成立,至此,收购,管理,处置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四大银行不良贷款的工作已各有其主,以目前的实际运作状看,处置银行不良债权,对重点国有企业(尤其是512户国家重点企业,一般为亏损企业)实施债转股措施,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债转股对整体搞活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三年整体解困等方面的作用不可置疑,但具到每个企业由于在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变现能力等方面的判别,评价债转股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企业实施债转股的风险,企业的资本成本,资产结构以及企业的价值等综合考虑,分析。  相似文献   

7.
8.
9.
10.
陈伟民 《现代企业》2001,(1):42-42,48
最近,债转股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已在全国迅速推开。所谓债转股,实际上就是国有企业欠国家几大商业银行的过度负债,也就是银行中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不良债权从银行中剥离出来,委托由各大商业银行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转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原负银行债的国有企业的股权。债转股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持有该企业的股份以获取红利,也可以出售给其它投资者。这样,企业免除了所欠银行债务的本息。这种做法确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为国企摆脱困境提供了一次机遇,同时,也为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些条件。所以…  相似文献   

11.
12.
债转股能否成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有效方案,关键在于具体操作过程中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企业只有从经营结构、治理结构、产权结构等方面化解和释放风险,才能形成一种持续不断地消化不良债权的能力。本文对债转股政策的提出作了分析,并依据债转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债转股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所谓“债转股”,就是银行将对企业的债权转换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理想的“债转股”行为确实具有“双赢”效应。对企业“债转股”后,债务变成了资本金,免去了大笔还本付息的费用,企业债务状况得到改善,对银行,可以盘活不良资产,增加资产流动性,提高信用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国有企业存在著普遍亏损的特殊情况,而“债转股”对国企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又是很有限的。因此,将“债转股”当作整体上“救活”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的“灵丹妙药”,难免有些“想当然”了。 一、我国国企“债转股”工作面临的特殊情况 1、中国银行的呆帐率…  相似文献   

14.
15.
16.
李晓明 《现代企业》2003,(10):34-34
为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 ,转换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从 1999年 4月开始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转股 ,按照“五个条件”、“五个范围”的规定进行筛选 ,经过各级部门和各资产管理公司四年多来的共同努力 ,有 5 80户企业列入了推荐名单 ,其中近 5 0 0户企业完成改制并注册登记了新公司 ,债转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降低了银行不良资产率 ;二是减少亏损 ,为三年整体扭亏脱困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三是优化了产业结构 ;四是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是推动了企业…  相似文献   

17.
宋进安 《当代会计》2020,(3):116-117
对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实施债转股的现状进行了剖析,从中发现了实施债转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国有企业更好地实施债转股,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经济的活力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