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再次进行了调整.相比旧的准则而言,新准则更加科学合理.但在表述上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本文通过对新准则的相关概念和规定进行分析.通过应用举例,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如果涉及部分补价的情况,收到补价的一方要按一定的比例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确认的非货币性交易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非货币性交易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交易收益的公式为: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对换出资产为存货,应当作为销售处理;对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中的以“公允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等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再次进行了调整,相比旧准则而言,新准则更加科学合理,但其表述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本文就新准则的相关概念和规定进行分析,并用事例进行该准则的应用探讨,引入换出资产成本概念,提出将新准则第二条、第七条合并表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新旧准则差异的分析(一)准则名称发生变化新准则名为《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原准则名为《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名称变化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将非货币性明确为非货币性资产;二是将交易明确为交换。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相比2001年修订后发布的非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9年和2001年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相比,最大亮点是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在新准则中,对于如何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完全取决于该项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越来越多,涉及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也越来越多。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人们对此还不很熟悉。关于企业之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会计处理,财政部曾于1999年6月第一次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以下简称“原准则”)。为了进一步规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006年2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并更名为《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1。现将原准则与新准则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的方法上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为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本文称之为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该准则的前身是《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于1999年6月28日首次公布,并自2000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准则实施一年后,财政部于2001 相似文献
10.
11.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明确规定了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仍然存在几个问题,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新准则中将旧准则的非货币性交易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明确表示两层含义:一是此类交易涉及的只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二是此类经济活动仅仅是资产交换,即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准则更加广泛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而且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被认定为具有商业实质: 相似文献
13.
14.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模式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可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资产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其判断标准是该交易符合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按新准则规定,商业实质的判断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最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信用缺失和现行坏账准备提取政策存在的缺陷使应收账款并不符合货币性资产的定义,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账务处理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本文将应收账款界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不但更符合会计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而且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程序,避免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对应收账款处理的随意性,减少会计失误和错账。 相似文献
16.
王蓓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0)
2006年,"商业实质"概念被引入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公允价值概念重新提及,此番修订反映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经济实质,保证其资产、盈利状况的真实性。然而,新准则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首先论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与特色,其次针对新旧准则会计处理差异进行了对比,再次分析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信用缺失和现行坏账准备提取政策存在的缺陷使应收账款并不符合货币性资产的定义,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账务处理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本文将应收账款界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不但更符合会计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而且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程序,避免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对应收账款处理的随意性,减少会计失误和错账。 相似文献
18.
(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1)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按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即按照投资转出的非货币性资产(以下简称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含流转税及附加,不含所得税,下同)作为投资的人账价值,即初始投资成本,但如果取得的股权价值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股利”、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新旧准则中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会计处理的分析和举例进行说明,提出几点个人看法,即新准则突出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20.
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企业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可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分期确认所得或特殊性税务处理,每种处理方式的税务影响各不相同.企业在具体执行时,应综合考虑资产的计税基础和公允价值、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经营纳税情况、分摊应纳税所得额的年限、资产及股权的后续处理情况等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