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托力量,文章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民主意识、改善农村干群关系五个方面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几大障碍.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条件,致力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多方筹措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民.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流通业市场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供销合作社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供销合作社必须进行战略性选择: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引导农民、企业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各类专业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直接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从而全方位、多途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充分发挥农村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改霞 《发展》2006,(3):22-23
甘肃省经济欠发达,农村发展尤其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环境差、农村贫困面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等方面,这些问题足以说明甘肃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度很大.正视这些困难,结合甘肃实际,推进甘肃新农村建设,必须围绕特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新型,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开创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唐山经济》2007,(5):24-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和谐,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使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2007年,古冶区将进一步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金宣寿 《发展》2007,(11):47-47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拓宽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在生产发展上下功夫.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贫困落后地区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发展层次明显偏低,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增收缓慢.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由于农民化素质、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战略举措和新农村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改革和综合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有“发展是硬道理”的思维,在思想上常抓不懈。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和根本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成农民发展创业,才能焕发新农村建设活力。农民发展创业,需要激发农民的创业意识,专业协会的积极助动,部门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党组织工作角色的转换,在全农村激涌创业的主流意识,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等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妥善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以期更好地把我国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0.
梁俊荣 《发展》2007,(11):98-99
推进农村信息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农村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扩散过程,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1.
培育新型农民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致远 《发展》2007,(5):136-137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培育新型农民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而培育新型农民的最基础工程就是进行职业教育.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虽然在推进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推手。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架构当中,农村经济的振兴是一个关键的内容领域。推进农业增收,促进农民富裕,加速农村经济振兴之路,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攻坚课题。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振兴的未来发展出路进行了研究,对当前农村经济振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13.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以及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现实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推进现代化建设与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和谐运行的重大决策.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入手,提出只有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培养出懂技术、有文化、强技能、善经营的新农民,才能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而这又是使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和谐运行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4.
解决能力贫困是青海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红 《乡镇经济》2007,(3):36-39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其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由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收入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青海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典型代表,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既不在一个起点上,也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平.青海省农村贫困的根源不是收入或消费的匮乏,而是由于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和机会等方面的贫困而导致的“能力贫困“,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就是尽快解决农民的能力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十一五”期间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民自主投入,在于是否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当前的农村发展现状来看,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过度松散。要加快农村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笔认为,在农村建立经济联合会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障碍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旨在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离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新农村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内容是通过“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佳突破口和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龙 《重庆经济》2006,(3):32-3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使广大农民感到无比欣慰,非常拥护。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必将极大推动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近期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问题在万州区、巴南区、合川市、綦江县等区县对基层群众开展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9.
农民素质是农民在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和能力.新型农民素质是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体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新型农民素质提高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给游客提供独特、新奇的旅游体验,而且有利于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有利于调整乡村的经济结构,有利于营造文明乡风,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金溪县浒湾镇疏山村、李家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对旅游产业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