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式分权下的偏向性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7,(6):137-152
本文基于政府官员"经济政治人"假设,论证了中国式分权下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逻辑,为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解释。在垂直集中的官员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因信息所限,难以有效约束地方官员"重生产,轻创新"的自利性投资偏好。在经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控着可观的经济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型经济。结果是,地方官员的自利性投资偏好能够借助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于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从而整个社会投资呈现"重生产,轻创新"的偏向。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理论假说,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下,地方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性支出占生产性支出的比重越低。  相似文献   

2.
财政压力会影响到地方政府融资策略选择,并且因制度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章以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后的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作为识别地方政府财力变化的外生冲击,研究发现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确实对各个地方财政压力带来了不同影响,面临更大财政压力的地区会多渠道地扩大其融资来源,并且更加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隐性债务以及专项收入等。这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透明度较低地区以及第三产业较为薄弱的地区面对财政压力时,会更倾向于发行隐性债务。此外,受制于支出刚性的影响,面临更大财政压力的地区,除“三公”消费有着显著减少外,其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文章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面临因税收相对减少而带来的财政压力时,更倾向于拓宽其融资渠道,在资源禀赋越高和制度环境相对更好的地区,这种融资能力可能更强、手段更为多元化。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应对财政压力的能力,也可以促进财政的可持续性,但是需要警惕由此衍生的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3.
已有关于腐败治理与政府支出的研究大多关注腐败治理与政府支出规模及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未考虑地区腐败治理可能存在空间效应。文章运用非主流的西方财政支出理论阐明腐败治理对政府支出的影响机制,然后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地区腐败治理不仅可以影响本地政府的某些支出项目,还能够对相邻地区的政府支出水平产生影响。文章认为中央政府有必要对地方官员腐败进行统筹治理,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改善政府支出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地方官员更倾向于环保支出?利用2014年全国300个贫困县的数据研究地方官员个人特征与环境保护支出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个人特征属性差异对县级地方官员在辖区内环境保护支出方面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在本地任职时间越长的汉族县级官员的环保支出越少,年龄越大的县级官员环保支出越多,而专业背景、学历以及性别与环保支出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物质和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过程。本文采用26个省级面板的数据,探讨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进而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地方政府非生产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正面影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地方政府生产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负面影响,会扩大地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一定遏制作用。另外,从三重维度上衡量,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因此,改革政府支出结构,调节政府支出规模,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不仅存在生产性支出偏好,还会在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下,改变其对跨界公共事务的资金投入。在“量入为出”预算编制原则下,本文利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级政府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跨地区民生性支出、跨地区生产性支出、地区民生性支出和地区生产性支出四类财政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跨地区生产性支出受财政收入的影响最大,地区民生性支出次之。比较三类地区的结果发现,区域内政府竞争强度越高,地方政府对外部性的重视程度越强,因而当地用于跨界公共事务的资金会越少。从不同类型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影响结果来看,只有间接税收入可以同时对三类地区财政支出产生显著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7,(2):52-66
转移支付是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致力于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的同时,会对地区内部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产生何种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决策对转移支付的反应函数,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无论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均显著地抑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并依赖于中国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本身具有的城乡支出理性偏向,生产性公共服务支出偏向更具边际经济效应的领域,福利性公共服务支出偏向能实现更大社会福利效应的领域。不同经济赶超省份的分组比较还发现,经济赶超水平越高,转移支付抑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作用越强,且中央战略政策对地方政府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偏向的抵御效应有限。本文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经济赶超水平的落后地区,很容易陷入转移支付阻碍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陷阱",我们不能忽视这类转移支付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出发点,基于2009—2017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审视财政压力、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政府竞争而言,财政压力才是降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偏向的主要原因。财政压力对政府竞争具有调节作用,政府竞争对民生支出偏向的反向作用程度显著依赖于财政压力。具体而言,政府竞争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偏向不具有直接效应,但在财政压力的调节作用下显著影响上述三项支出。本文进一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政府竞争与民生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越不显著;地方政府在执行多任务导向型的中央决策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我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9.
徐超  庞雨蒙  刘迪 《经济研究》2020,55(6):138-154
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释放财政压力备受关注。除努力增加自有财力外,提高政府支出效率也是重要的减压途径。本文借助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捕捉地级市层面财政压力的外生变化,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方法实证考察了地方财政压力对政府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所得税分享改革造成的相对财政压力显著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水平,且改革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2)地方财政压力对政府支出效率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具体来讲,地方财政压力对政府支出效率的影响随着支出效率的提高而不断减弱、随着政府间竞争程度的加剧而不断增强。(3)在"压力型"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加强政府审计监管而非优化支出结构的方式来实现支出效率的提升。文章从财政支出效率视角揭示了地方政府释放财政压力的具体路径和实现手段,对于解读中国式"压力型"财政激励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具有参考价值,可为中央政府实施偏向性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社会稳定指标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具有优先性。本文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社会稳定考核纳入晋升激励机制,以1998~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似不相关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社会稳定考核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稳定考核具有增加维持性支出和民生性支出,降低生产性支出的作用。社会稳定考核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与地方公众诉求表达能力有关,公众诉求表达能力越强,越有可能增加维持性支出,纠正生产性支出偏向,解决民生投入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4—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环境污染的边际影响及其门槛特征。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污染排放强度的净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V"型单一门槛特征,对应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门槛值分别为603.96万元/平方千米和201人/平方千米。也即,在低经济密度或低人口密度地区,偏向于生产性支出的财政支出结构更有利于促进污染减排效应的发挥;在高经济密度或高人口密度地区,以非生产性支出为主导的财政支出结构则更有利于提升地区污染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2.
郑尚植 《产经评论》2012,3(5):119-128
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所以中国式标尺竞争就表现为"为增长而竞争"的晋升锦标赛。论文基于政治委托代理的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来研究地方官员的行为逻辑,研究表明:一方面,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地方政府官员必然追求本届政府或个人任职期限的短期政绩最大化;另一方面,为了能使自己在政治锦标赛中获胜,各个地方政府在配置财政资源时会竞相模仿从而使财政支出出现"结构趋同",这种趋同性会随着政治锦标赛的升级而一直处于锁定状态。所以,地方官员自利行为是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城市化率和财政分权为主要考察变量,利用1998—2010年东中西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对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使地方财政总体偏向于基本建设,而忽视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城市化使政府支出偏向于基本建设的同时,对教育、卫生支出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对社会保障支出产生正面影响。这种财政支出结构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我国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4.
产业政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利用新颖的识别策略、测度指标以及手工整理的官员网络数据,考察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的追随行为及其效果。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行业扶持力度上存在向邻近龙头城市看齐的追随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熟识的主政官员之间的互动为该效应提供了一种重要渠道;政策追随效果的评估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向龙头城市看齐的效果为负,但如果自身与龙头城市的禀赋条件越接近,或所学习的目标产业越符合本地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则政策追随效果会得到显著改善。本文为地方政府高效地考察学习、招商引资以及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应该进一步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界定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目前导致地方政府公共产品融资结构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支出中相当大的比例仍然是生产性的,仍是“以加速本地经济发展为目的”进行财政投资扩张。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责,明确地方政府的事权,同时,建立全面、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升迁激励机制。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本着局部效益和全局利益统筹考虑、重点任务和全面工作共同安排、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全面、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及激励措施,并尽可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官员根据不同主体能够给予的政治支持做出的理性选择。文章强调了政治支持差异对地方官员行为的影响,并把上级政府、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政治支持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地方官员从不同主体获得的政治支持权重大小顺序,给出了其最优策略的均衡条件。如果要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目标,则需优化政治支持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地方预算支出差异受到不同层级政府财政互动的影响,分析地方预算支出差异的成因对于理解政府预算行为至关重要。本文构造2010—2018年“城市对”数据,采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四种民生性预算支出差异的两类因素:纵向统筹和横向趋同。纵向来看,我国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有限,地级市预算必然受到省级政府的统筹引导。横向来看,因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地方政府间的支出竞争,地级市预算受临近地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因省级政府统筹,省内城市间预算支出结构差异较小,跨省城市间预算支出结构差异较大。第二,因毗邻地区互动,毗邻城市间预算支出结构差异较小,不毗邻城市间预算支出结构差异较大。第三,在同时受两种力量影响时,不同支出类型所受纵向和横向影响的大小不同。对于教育和科学技术支出,横向趋同效果更为明显;对于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省级纵向统筹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完整的财政分权内涵上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与OECD国家的财政分权情况,结果发现,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呈现出中国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OECD政治分权下的财政集权两种模式。中国的财政支出分权程度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均等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这在OECD国家是不显著的。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结构中,结构偏向的经济性支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扩张的预算外支出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所谓“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职责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收支扩张的财政机会主义倾向。财政分权改革的后续深化方向是在明确规范化地方政府公共职责和硬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适度财政集权化。  相似文献   

19.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公共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关联影响是重要的学术研究问题.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研究,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三个层面分析总结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来源,提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动机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政策执行的双重激励模型,探索政治激励、经济激励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方式的相互关系。通过考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在地方层面的执行情况,笔者发现,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产业政策的实质动机是经济激励。由于新兴产业的市场回报无法现时兑现,且其发展前景与本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对地方政府的经济激励呈现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地方政府故而在平衡经济发展和政治晋升的情况下作出实动、暗动、伪动、缓动等不同选择。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新兴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