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民 《南方经济》2016,35(12):43-55
为了研究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文章按照时变的思路,根据股指期货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作用和表现,将市场区别为上升、下跌和震荡三种情况来检验价格发现功能的差异。通过采用VEC模型、PT模型和IS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大牛市和熊市时期,股指期货的所起到的作用会很明显,在价格发现中所占比例较大,为50-70%;而在股市平盘震荡时期,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能力要弱一些,只占20-30%比例。文中建议要加快发展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改善和优化目前的产品结构体系,减少对市场的不必要限制措施,使之成为更加规范和成熟的股指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针对股指期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所做的研究。使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恒生股指期货和恒生指数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各种计量检验,探讨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其次利用GARCH模型探讨和刻画了期货市场封现货市场的溢出效应,最后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夏天 《南方经济》2008,(4):66-74
基于Johansen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VECM基础上的Granger长短期因果检验与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日经股指的国内外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三者整体关联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三个市场一阶非平稳的的时间序列数据构成了协整关系,即三者具备了关联性与长期均衡关系,股指期货对股指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股指期货在长期是股指价格变化的原因,但是股指运行风险对股指期货起到十分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对我国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资本净流入不同阶段下的中国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的风险溢出和联动效应采用 ECM-GARCH-BEKK 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而言,股指期货市场的波动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市场波动溢出效应最高,波动程度也最为明显,对市场的冲击最大,但是只有股票现货市场具有杠杆效应.在资本净流入不同阶段中,市场表现差异:资本净流入递增时资本市场风险波动溢出效应开始加剧,两市之间的风险联动也在加强,股票现货市场对两市的冲击最大.当资本净流入递减时,股市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持续性增强,但是波动程度有所降低,市场表现出一定独立性.当资本外逃时,股票现货波动溢出效应最高,收益率振幅有所上升,市场处于自我修复过程中,但期货市场的波动对两市冲击最大.通过实证发现,股指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引导和套期保值功能,只是资本流动的变化会对资本市场起到一定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来所有日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股指期货在短期内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其对市场信息的反应速度快于股票市场;但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更多来自于自身市场的影响,其对价格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且随着股指期货到期日的临近,股指期货的市场价格向股票市场的价格收敛。  相似文献   

6.
在发达的股票现货市场,对股票价格的预期可以引起股指期贷合约价格的变化。但是通过对股指期货持仓成本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无风险利率在理论上对股指期贷合约的价格也会施以影响。本文从对由持仓成本模型结合无风险套利原理推导出的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模型分析,指出无风险利率与股指期贷合约价格的关系,借助于对无风险利率的控制来减弱因股票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而使期货市场股指期货合约价格的波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一座里程碑.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文章主要从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为投资者进入股指期货市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潇  谢群 《特区经济》2008,(6):109-110
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一座里程碑。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文章主要从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为投资者进入股指期货市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王少飞  郑享清 《特区经济》2011,(10):109-111
2010年我国正式推出股指期货。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股指期货监管体制,促进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笔者通过对美国、英国及我国香港地区股指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这些国家(地区)在股指期货发展中的共同点和经验教训,并对我国股指期货监管体制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指期货何时推出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如何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股指期货推出的必然性,其次介绍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构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阐述了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彭化英 《新财经》2006,(9):36-37
股指期货注定使期货公司与证券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谁掌握了先机谁就掌握了主动长期以来,股市资金无法与期货市场对接,两个市场独立存在。而股指期货的“开闸”解决了这一问题,也为期货市场带来了新的交易品种。由此带来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设立股指期货迫在眉睫,而定价问题是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通过持仓成本定价模型确定股指期货理论价格,进而对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成立进行了讨论;最后,根据上述讨论,文章对建立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际市场“倒逼”国内股指期货出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境外交易所一直酝酿推出中国股指期货。形成了国外期货市场“倒逼”国内的竞争态势,而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对我国资本市场,甚至整个金融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后股指期货时代其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俊 《特区经济》2010,(11):136-137
2010年4月16号我国迎来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推出了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交易的股指期货市场。而我国股票现货市场却迎来到目前为止的一次巨大震荡,似乎并不像前期学者认为的股指期货会起到平稳现货市场的观点。本文将分析其具体的成因,并分析我国后股指期货时代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短期、中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股指期货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股指期货的推出,中国股票现货市场生态环境将发生巨变,因为股市的整体态势是以股票指数来诠释的,股指期货则是对股市整体态势的预期。它集合了影响现货市场的各种因素和对影响因素的预期、现货市场股指价格和成交量、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等重要信息,连同期货市场交易动向,形成新的价格,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朱钦 《乡镇经济》2002,(3):33-34
自90年代初我国期货市场兴办以来,几经风雨,有了一定的发展。期货市场初期出现了参与夕阳增,投机成分日益浓厚,交易规划急剧扩大,市场价格剧烈变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90年代中期曾经对期货市场进行了严厉的监管和调整。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加入WTO后,市场面临巨大的冲击,而期货市场对于生产和经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为此,中国多家期货交易所推出一系列新品种,如股指、石油以及玉米、大米、白糖、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期货,国家希望通过把现有的期货品种系列多元化,来重新复兴中国的期货市场。因而,我国的期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机遇,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市场风险的两大经济功能。但期货市场机会多、风险也大。为防止市场价格剧烈变动、规避风险,应改进市场的组成结构、风险控制及煤体宣传等,同时更应当着力完善交易系统,改善市场环境,一切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切实保护投资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胡婧婷 《中国经贸》2014,(18):172-173
我国期货市场经历2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2000亿资金规模的新兴期货市场,并拥有股指、有色金属、农产品、能源化工等成熟的期货品种体系。近年来,随着期货市场规模扩大、品种完善,其“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吸引着越来越多法人企业的参与。本文将根据现有会计准则介绍整个期货投机业务流程的具体会计处理,能够对期货会计核算实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泞旭  王云  梁琛 《中国经贸》2014,(9):99-100
本文使用高频数据通过VAR模型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和股指现货收益率之间存在非对称领先滞后关系,研究了好坏消息和市场流动性对股指期货与股指现货间非对称领先关系的影响。我们发现,现货市场对卖空机制的限制延后了现货股指对坏消息的反应,加剧了股指期货对现货股指在收益率上的领先关系;股指期货相对现货股指较高的流动性使得股指期货价格对新信息的调整更为敏捷,使得股指期货相对于股指现货具有更强的价值发现功能。  相似文献   

19.
股指期货已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金融衍生工具,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开放,股指期货的推出势在必行。本文针对中国推出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应为机构投资者这一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应给与中小投资者同样的机会去参与这个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相似文献   

20.
桂浩明 《新财经》2010,(6):70-71
5月21日,股指期货市场首次交割。一个月过去了,股指期货的成长,可谓是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