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单地总结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然后给出了经济波动的一些基本事实,并提出现有的经济周期理论不足以解释实际的经济波动;继尔给出混沌理论的主要观点后,提出从混沌和货币的视角重新构建经济周期理论:从微观的角度重新认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重新考察整个经济系统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林子豪 《中国经贸》2013,(16):13-14
经济周期波动与国民经济运行轨迹具有相关性。结合经济周期理论,评价和反思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其所产生的问题,分析和探讨行业周期性低谷的扩张策略、行业周期性波峰的收缩策略、以及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制造业的导向。将逆周期策略研究纳入企业发展视域,进而提出运用逆周期战略是制造业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贾玉成  张诚 《南方经济》2018,37(9):50-67
"新常态"经济周期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何特征?从经济政策频繁波动的现实出发,如何理解跨国并购的"逆周期"成因?文章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对91个国家的跨国并购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周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具有显著的"逆周期"特征,下行经济周期加剧了并购规模提升;其次,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正相关,并且在国有企业中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表现为更明显;最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距以及市场增长潜力差距均提升了并购规模。  相似文献   

4.
从价格调整的成本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开始了凯恩斯主义"复兴"的历程.新凯恩斯主义者的这一理论,是对原凯恩斯主义以价格和工资刚性为特征的经济波动理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古典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5.
目前,经济正处于下行周期,如何应对经济波动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把经济波动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了两者关系,比较了多种经济周期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解释了经济波动机制对企业战略的作用。本文认为,经济波动既为企业提供了机会也对企业提出了能力要求,正确识别经济周期拐点、差异化战略定位、建立进入壁垒、培育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建立两变量SVAR模型,采用时间序列时域和频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金融周期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金融周期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在经济衰退期和繁荣期,金融周期冲击可以分别解释经济波动的57.78%和18.01%;(2)金融周期冲击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呈现时变性,在2011年之前,造成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冲击是金融周期冲击,可以解释经济波动的60.79%,而在此之后,只能解释经济波动的17.88%;(3)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在不同的频域内存在着双向的影响关系,但在二者的主要周期部分金融周期领先经济周期波动,说明存在着从金融周期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机制;(4)金融周期的中周期和短周期分别与经济周期的中周期和短周期重合,表明二者存在着周期共振。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应对金融周期波动以及维持经济稳定具有良好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李勇 《南方经济》2010,28(7):72-82
本文将我国的经济波动分为市场性波动和体制性波动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特征:由"大起大落"向"高位收敛"转变。据此,本文通过构建模型证明了下述结论:体制性波动是导致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出"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体制性波动的减弱和市场性波动的增强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周期从"大起大落"向"高位收敛"转变;"市场性波动"在风险和信息方面所引起的波动要显著性的小于"体制性波动"。最后,本文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外部加息带来国际资本外流冲击时,结合中国经济结构及运行特征,在管理浮动汇率中加入汇率逆周期因子,研究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宏观审慎政策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基于外国货币政策调整的逆周期因子的汇率稳定效果优于其他政策,在管理浮动汇率中引入逆周期因子,能够更好地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在实施逆周期准备金率时,管理浮动汇率中加入逆周期因子能够抑制汇率过度贬值的顺周期行为,平滑汇率波动,同时辅以再贷款利率的调节,有助于平滑国内债务波动;在管理浮动汇率下加入逆周期因子,能够降低社会福利损失。文章提出,货币当局应构建完善的动态汇率逆周期调节机制,注重其与汇率浮动管理、准备金政策和再贷款利率等宏观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占世界OFDI流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2.8%增长到2015年的8.7%;而且,以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投资更加突出,占世界跨国并购的比重由2008年的5.4%增长到2013年的19.8%,随后下降到2015年的6.9%。那么,跨国并购和经济周期是何种关系?如何以不确定性为视角对"逆周期"并购进行理解?文章基于2000~2016年中国企业对91个国家的跨国并购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周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国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逆周期"特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并购正相关,并且在国企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逆周期"并购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表现尤为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双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距和双边市场增长潜力差距均与并购规模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四次波动,目前正处于第四个波动期,不同的政策经济体制使得经济波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新一轮经济周期正在延展之中,进入新千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表现出极大的相关性,说明中国已开始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简单验证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吩析我国本轮经济周期的延展性。  相似文献   

11.
理性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期性经济波动往往对经济系统造成一定的震荡性冲击.因此,100多年来,各国的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试图寻找消除周期性经济波动的所谓"反周期"对策.但是,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大多数的对策只能暂时减缓波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周期性经济波动.这就迫使我们对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的反省.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经济波动会对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投资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变化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有待严谨的实证分析。文章基于1991~2012年我国的两个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利用1980~2013年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和世界相对于中国的GDP增长率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析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常账户余额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周期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GDP增长率的信息冲击会导致经常账户余额持续波动。  相似文献   

13.
由于经济波动会对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投资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变化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有待严谨的实证分析。文章基于1991~2012年我国的两个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利用1980~2013年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和世界相对于中国的GDP增长率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析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常账户余额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周期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GDP增长率的信息冲击会导致经常账户余额持续波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甘肃经济周期的特征 ,并与全国经济波动进行了比较 ,揭示了甘肃经济波动的规律性 ,提出了平抑经济波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滕昕  周源 《改革与战略》2011,27(7):25-27,40
文章借鉴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对外汇储备的波动进行研究,利用H-P滤波法对1979-200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进行分析,分别从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的角度描述了外汇储备增长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并总结了外汇储备各周期的特征和外汇储备周期变化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以方便政策制定者针对不同周期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主成份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和物价稳定等社会目标在内的经济周期波动指数,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政府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动态关联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政府投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前期具有有效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呈不断减弱趋势;经济波动更多地来源于自身冲击,政府投资激励贡献度偏低且不稳定。分产业分析发现,政府投资冲击引起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经济波动效应非常微弱,而对第三产业经济波动的影响强劲,并且表现出较长时期的持续性。中国现阶段的政府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不能起到有效激励作用。本文认为,政府在利用投资调控经济运行时,不仅要关注投资规模,更要重视投资效率及投资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早己有之并且现在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马克思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到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各个阶段: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周期理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当代西方的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理论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整个经济运行的周期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周期联动引发了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全球性冲击与外国经济波动的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渠道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归纳了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表现与驱动因素。通过梳理国家间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直接投资联系以及国际生产网络对各国经济周期协同变动的影响,总结了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宏观渠道。同时,立足于微观企业的国际联系与跨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周期联动中的角色,文章考察了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微观机制,分析了跨国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内部供应链以及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在特质冲击跨境传导并上升为宏观波动中的作用。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当前全球经济联动的趋势变化,文章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DEA分析方法,分解出了全球66个国家与地区的效率改进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采用引入工具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经济波动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对效率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具有同质性,均呈现出顺周期的特征,即经济繁荣有利于效率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针对技术进步,发达国家呈现出逆周期性的特征,而发展中国家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李成  李一帆  张炜 《改革》2020,(1):100-110
基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从IS-LM曲线和供求理论的双重视角解析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内在机理,揭示两类政策搭配组合的理论逻辑,分析制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现实因素。研究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组合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供给,以满足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如此方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现阶段,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适度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组合。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对利率的弱敏感性使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受到制约,因而两类政策不仅要在总量层面“对冲”经济增速减缓的压力,而且要在结构层面增强协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