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对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和我国金融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对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设想。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  相似文献   

2.
黄淼 《中国市场》2011,(35):36-36,39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业的发展有着诸多不适之处,因此,要从金融监管的体制、金融监管手段和方式、金融监管的法律以及金融监管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效地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张丽娟 《商业会计》2012,(23):14-16
综合经营逐渐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现实情况下的分业监管模式与综合经营这个国际潮流如何"契合"?本文认为,需要改革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构建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稳步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英国的金融业在英国各经济部门中堪称一枝独秀,著名的伦敦金融城更以其卓著的地位而菲声国际金融业.英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大市场中的显赫地位,使其金融体系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英国金融监管体系自80年代以来几次重大的调整,更是各国瞩目的焦点,它反映了金融发展过程中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新挑战,也代表了国际银行业监管体系顺应潮流变动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目前仍为机构型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法制不健全且缺乏国际合作监管。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我们应相应变革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制:确立功能性监管理念,以功能监管替代机构监管;制定中国特色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最大限度实现监管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立法,实现“他律遵法”向“自律守法”的转化;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立法,避免内国监管法律域外适用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金融业出现了由分业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型的潮流,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基本上都完成了向混业体制的过渡,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金融业日益融入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金融经济瞬息万变,给中国传统的分业金融监管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应顺应国际潮流,在保持国内金融业稳定的基础上,分步、渐进的对我国现行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最终实现金融业的统一监管。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中国金融业发展必须遵循国际规则。因此,中国金融监管体制也应加快改革步伐,目标要定位在世界金融监管的最新趋势上。《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本文着重讨论加入WTO后,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监管方式发展的新趋势下加强对中国金融业监管的对策。一、国际金融监管方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1)金融监管制度安排从强调金融监管正式制度安排到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结合。即从强调政府立法到政府立法和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的结合。金…  相似文献   

8.
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协调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采取分业监管的模式,从中国人民银行中逐步将监管职权划分到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三大机构。但是当前的金融监管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有必要立足于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剔除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为金融监管的优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金融监管面临种种新形势、新变化与新挑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应对,主动进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制度改革。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走在了前沿,掀起了世界金融领域新一轮的监管创新浪潮.引导出一系列新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已初步实践混业经营,造成分业监管不太适应我国金融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韩丽 《中国电子商务》2012,(16):192-193
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给世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也促使国际社会和金融机构对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本文就根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金融监管制度缺陷和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深化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的金融业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然而,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模式仍然是采用"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本文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包括中国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在内的当今国际三种主流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探讨中国金融业在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现有金融监管模式面临的问题,得出结论:分业监管模式不适合混业经营的趋势,将会被统一监管模式取代。最后,本文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模式作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财政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指出一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是该国金融监管体制架构的决定性力量,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只有不断改革,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表明,传统的功能性监管体制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目标导向监管体制虽然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法律和技术上的障碍,其效果也未可知,但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全融的运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也出现了许多新趋势.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金融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我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机构的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金融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枫 《北方经贸》2001,(3):138-139
网络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拢战;文章对网络金融监管的依据,监管方式与规则,以及国际金融监管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金融业创新、竞争力与监管之间的协调作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德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蕴珊 《价格月刊》2009,(4):57-58,65
德国金融业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但金融监管体制却经历了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的变迁.研究德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业的产品不断创新,金融行业逐步从分业经营模式转向混业经营模式发展,混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发展趋势对金融业的监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归纳和总结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金融监机制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中面临的挑战,并以全新方式提出我国金融业监管改革的新方法,旨在促进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业的产品不断创新,金融行业逐步从分业经营模式转向混业经营模式发展,混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发展趋势对金融业的监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归纳和总结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金融监机制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中面临的挑战,并以全新方式提出我国金融业监管改革的新方法,旨在促进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成为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要保持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之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是金融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本文从金融监管的法律视角出发,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千红  张万朋 《商业研究》2004,30(24):24-27
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一国的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经营与高效运行关系到经济的安全运行与健康发展。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金融也将日益融入国际金融业竞争中 ,金融竞争将进一步激烈并在深度、广度上得以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研究对银行业实施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探询银行业监管的发展方向 ,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走出面对金融监管的误区 ,唤起我国商业银行审慎、稳健经营的内生性和积极性 ,无论是对于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提高 ,还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银监会的成立 ,央行集宏观调控与银行监管为一身的金融管理模式宣告结束 ,中国的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 ,加入WTO也对中国的金融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 ,面对当前中国金融业的风险状况和存在的种种问题 ,监管当局必须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尤其是在监管机制的转变上 ,一定要有新理念 ,力争使中国的金融监管在 2 0 0 6年金融业彻底开放之前有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