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特别是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为扩大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并初步形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产生的货币政策效应是不可否认的。从厦门市来看,货币政策执行松紧适度,适当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金融机构资金头寸和货币市场融资总量,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存款资金来源和信贷资金投放;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基本达到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目标, 2000年末厦门特区经济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态势,货币政策效应十分明显。   一、厦门市货币政策执行效应分析 …  相似文献   

2.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绩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基层人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总结了人行宝鸡市中心支行探索、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验.分析了当前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述了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并对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就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的影响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一般理论出发,总结了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工具等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了发展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能的积极作用,包括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微观基础,有利于分流部分货币政策压力,有助于扩大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可提高经济体消化金融调控冲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就促进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良性互动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梅言 《城市金融论坛》2006,11(12):F0003-F0003
本书对货币政策的思想来源、基本理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基础进行了介绍,将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分为探索、改善、成熟三个阶段,用编年史的方式对1984-2005年各年份的货币经济背景、主要的货币政策内容、货币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及工具选择和传导机制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6.
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正在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理性预期、信息不对称和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提供了理论支持。西方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近年来在不断提高,但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应在建立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改善信息披露的形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正确传导货币政策,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当前人民银行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县级人民银行处于货币政策传导的神经末梢,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限、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影响了货币政策在县域的有效贯彻执行。其中的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工具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区域发挥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应,全国“一刀切”的货币政策操作很难实现统一的币值稳定、经济增长等目标。为熨平区域经济的不同特质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实现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本文研究了区域问经济差异究竟影响了哪些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又是如何影响的,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货币政策工具区域化操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货币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宋小梅 《南方金融》2004,(11):62-65
本文将以美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转变为主线,将美国货币政策分为四个时期,即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时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时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灵活微调的货币政策(过渡)时期及1994年到现在的中性货币政策时期。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相关。美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各时期货币当局所采用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工具和操作目标以及货币传导渠道的相应改变。本文对美国货币政策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理论、中介目标、操作工具及政策效果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有一定的启示或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国中央银行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在致力于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而理性预期、信息不对称和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构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基础。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