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循环农业是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根据循环农业内涵、技术目标和基本原理,结合松辽平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的必要性。最后,在循环农业研究实践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松辽平原循环农业科技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农业史》──填补空白的区域农史著作东北农史研究向称薄弱,我国农史著述中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反映很少。最近,吉林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一部大型区域农史专著──《中国东北农业史》,全书60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从7600年前至1949年东北...  相似文献   

3.
椒史初探     
椒即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属花椒属,芸香料;是我国原产的一种干、枝、叶、实俱富浓郁辛香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最初只野生于我国中西部。现在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多数省区以及青藏高原的花椒,多为栽培种。花椒作为速生、早实、实用、利厚和适应性强、栽培管理比较简便的一种香料、油料树种,很早就同我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利用花椒,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11—10世纪的周代;我国栽培花椒,则不会晚于两晋之际,算来已有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为给花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也为了整理散见于我国古籍的椒史,今以《椒史初探》名篇,稽钩有关的史料,对花椒名实、分布、利用以及栽培等的历史演变,作一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不同于庙底沟文化时期一统的局面,面临着各区域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竞争加剧、外来强势文化影响等诸多挑战。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时代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粟1426粒、黍305粒、稻米5粒、大豆7粒)和河南洛阳班沟遗址(出土粟637粒、黍16粒、稻米1粒)的植物遗存状况,结合中原地区其他仰韶晚期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情况,认为庙底沟时期形成的,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模式得到了延续,在农业耕种制度方面相对粗放。大豆开始普遍出现,但数量还较少。稻米在仰韶晚期遗址中的数量明显提升(新街遗址出土802粒,庙底沟遗址出土648粒,土门遗址出土738粒,苏羊遗址2589粒,汪沟遗址出土668粒),甚至在新街遗址为代表的遗址中形成了稻旱混作的新兴农业生产模式,其在不同遗址重要性的高低受到了遗址所在区域的位置、饮食传统、聚落等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大大增多,农作物的传播和人群的迁移频率也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5.
农业史与环境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密切关联。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农业史都是环境史的重要学术源头之一,为环境史的兴起在学术资源和人才队伍方面创造了一定条件。农业生态史一直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环境史研究最为兴盛的美国来看,农业生态史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环境史在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农业生态史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占环境史研究的主导地位。尽管近30年间美国环境史研究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但农业生态史依然是重要领域。从环境史兴起以来,环境史学者与农业史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一直存在,而且日益频繁和密切。环境史的价值在美国农业史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农业史研究的生态转向在未来将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自然、社会条件复杂,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建立在地域性基础上的地区农业史,就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研究一定自然、社会条件下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发展规律。它是近年来崛起的农史学科新的研究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农业史的研究比整体农业史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所以,从80年代初期,自立于农史研究之林以来,至今方兴未艾。以美丽而富饶著称的太湖地区,自唐朝中叶以后,一直是我国“军国费用”的主要财赋之地,也是我国农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它既是我国南方精耕细作农业的典型,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典型。开展对太湖地区农业史的研究,不仅对太湖地区,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拙文就如何开展地区农业史研究,结合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的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青海高原东北部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分析了平安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适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新型耕作制度体系,大力推广各种优化模式,集约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注重资源的保护,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进程,开发各种名优、土特、新稀产品和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8.
(一)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积累科学资料阶段;(2)进行理论概括阶段;(3)纳入新古典学派一般经济理论并建立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阶段。现在我们依次简  相似文献   

9.
张家炎 《中国农史》1998,17(1):81-88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四千多年来荷兰农业史研究的兴起、发展过程与现状,涉及研究概况、研究内容、方法、特点及重点机构介绍等。  相似文献   

10.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中共中央鉴于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立即派出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分期分批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解放区。为了把东北建设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我党在战争环境中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进行农业技术试验,发展农业教育,推行农业技术改良,使东北解放区的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以其雄厚的农业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东北解放区在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我国当今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鉴于目前学术界有关解放区农业改良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利用有关档案文献资料,对东北解放区的农业改良情况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1.
正又是一年春来到。全国由南向北全面进入春耕生产大忙时节。各地农业部门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春管春播动手早、行动快、措施实,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有序推进,春耕生产进展顺利。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转方式调结构需从春耕开始,本刊走进白山黑水,为您带来一组来自春耕生产一线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一直以来农业都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我国东北地区素有中国粮仓之称,近年来东北地区农耕用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找到一个更为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伪满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影响和改变了东北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农民的生存环境.雇工(或雇农)作为东北农民社会的一个阶层,在这期间经历了极为显著的变化,诸如雇农数量激增;雇农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雇佣劳动在农业劳动中所占比率上升;雇农群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雇工形态及雇工工资的变化;雇工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等.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的回顾农业生产技术的渊源尽管可以上溯到成千上万年,但是农业史、农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还是本世纪初才面世的。什么是“农业史”、“农学史”?起初大家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E·米韦斯在研究、概括了欧洲一些知名学者对这两个词汇使用上的区别以后,作出了比较清楚的解释。米韦斯认为,农学史是农业史的一部分,它的研究仅限于农业生产过  相似文献   

15.
在种植业发达、粮食高产的平原产粮区,能否同时发展多种经营,这已经为该地区一些社队的经验所回答。事实说明,产粮区既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也同时具备发展多种经营的有利条件,关键在于抓不抓。从一些条件相近的社队发展不平衡状况所暴露的问题来看,我们认为,产粮区在发展多种经营中,需要认真考虑和努力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是认识和工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农具史分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农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同志对古农具的起源、种类和型制作了较深的探讨。但对我国古代农具的特点、规律和阶段的划分却很少有人深究。人们仍然习惯于旧的分期法,即从横的方面把古农具分为若干大类,如刘仙洲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和周昕的《农具史话》;或从纵的方面以朝代的更替作为农具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如犁播的《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简编》等属于这一类。诚然,从横的方面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农具自身的特点,从纵的方面可以研究它的发展规律以及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把中国古代农具分为若干大类作横的研究是可以的。但以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政府在米易县召开了全省立体农业会议,总结交流了两年多来米易和各地开发立体农业的经验,号召全省广泛开展立体农业研究,并把它作为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四川经济、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笔者就有关立体农业的问题谈点认识。什么是立体农业立体农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我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传统农业中的增种、问、套种,高低组合、棚架式栽培、果粮混作、林粮混作等都是属于立体农业的范畴。但是,今灭提出的立体农业,却不同于传统农业,它是传统农业中的精华——立体复合种植和科学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指出 当前,我国的农业区划工作已进入成果应用阶段,不少地区在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制订了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业发展规划——农业计划——实施相结合的领导农业生产的科学程序,农业区划由一次性科研工作转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有鉴于此,负责农业英语翻译工作的人士应当熟知农、林、牧、渔等诸多专业知识。农业英语翻译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农业领域的专业术语如何进行翻译。由于农业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类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不但要求翻译者能够有非常强的中、英文语言素质,而且还需具备非常多的农业专业知识。翻译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之中能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剖析了农业英语的主要特征,并着重阐述了提高文体翻译质量的策略、提高词汇翻译质量的策略、提高语句翻译质量的策略等提升农业英语翻译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金星镇是从1983年开始普遍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根据中央(93)1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各村土地承包均已期满的实际,各村在1994年末、1995年初对现有土地承包进行了全面调整,并适当延长了土地承包期。 一、土地调整的指导思想,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调整和理顺土地承包当中制约生产力发展因素,面向市场需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振兴农村经济,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