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斯斯 《现代乡镇》2006,(11):92-94
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却不容乐观,轻法意识、畏法意识、无论意识、伦理意识、清官意识比较严重。法律对农民而言缺乏亲和力,乡土规范有广阔市场,法律在农村社会处于弱势地位,法律运行过程中的失范等是导致中国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弱后的主要原因。完善立法,改善执法和司法树立良好法律形象坚持送法下乡等是培育农民法律意识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是农村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文章从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对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当然离不开农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我市共有乡村人口520.6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67.8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3%左右。农村劳动力28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40万人,占49.7%。从事第二产业的89.5万人,占31.7%。从事第三产业的525万人,占18.6%。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当然离不开农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6.
梁军 《发展》2011,(2):104-105
法律作为一种维权的重要知识力量,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知识贫乏、观念模糊、信仰及能力缺失等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和外部法制环境的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深入分析,阐述了农民法律...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法制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传统法律文化深厚的影响,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着农民法律意识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法治不和谐的现象,这直接阻滞着新农村的建设。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培养新型农民,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经营素质培养是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民整体素质情况分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新农民的培育.像江苏海门,几年来在打造新农民队伍的工程上,下足力气,用足功夫.每年培训农民近30万人次,抓教育、搞宣传、发资料、重辅导、树典型、多引导,充分利用会议、电视、广播、夜校,横幅、黑板报,多渠道人手,多方面合力,多层次推动,农民思想解放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农民的文化基础提到了新的水平、农民的技术水准有了新的进步,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07年底,海门已成为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  相似文献   

11.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欠缺的是“新农民”。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扶持,只有得到广大农民自上而下的响应,直接参与,成效方可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改变农民“太多”、“太弱“、“偏散”的局面,培育造就具有较高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新型农民,使农民变成“农商”,才有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培育真有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的必选路径。受传统文化和历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存在明显的缺失,成为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应从发展、教育、实践、尊重几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培育农民公民意识,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下,培育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新农村建设实效发挥乃至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从调动积极性和增强自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加人力资本及提供相应的制度和体制保障,提高农民的生存质量是培育农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概而言之,就是三句话: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有钱办事。第一句话讲的是选好班子与带头人;第二句说的是阵地建设;第三句强调集体经济与农民“口袋”问题。可见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环节,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相似文献   

16.
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针对目前我国农民身体素质堪忧、文化素质低下、科技素质亟待提高的状况,应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应当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必须改变农村信息传播方式;必须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培育农村新风尚。  相似文献   

18.
李晓翼  李臻 《乡镇经济》2009,25(9):90-92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都离不开农民这一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状况、生产技术水平、经营能力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培育和造就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应从两方面来进行主体培育:一是要着力抓好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二是重点培养农民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